*提醒:高考后谨防信息泄露,高报不迷路!

share
《高考后信息泄露的风险》

高考,对于每一位考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然而,高考后考生信息泄露的问题却屡见不鲜,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考生的个人信息,如准考证、身份证等,一旦被泄露,骗子就会趁机采取各种诈骗手段。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以“提前查分”“内部指标”“助学金申请”等为幌子进行诈骗。骗子会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联系考生或家长,声称可以提前查询高考成绩,或者有内部指标可以帮*生被心仪的大学录取,又或者可以为考生申请到高额的助学金。但实际上,这些都是骗子的骗局,他们的目的就是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

例如,去年有一位考生小李,高考结束后,他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声称自己是某高校的招生办老师,可以帮助小李提前查询高考成绩。小李信以为真,按照对方的要求提供了自己的准考证号和身份证号。没过多久,对方又打来电话,说小李的成绩非常优秀,可以通过内部指标被该校录取,但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小李和他的家长一时心急,便按照对方的要求转账了一笔钱。然而,等他们再次联系对方时,却发现电话已经无法接通,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信息泄露不仅会让考生和家长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会给考生带来心理上的伤害。有些考生因为信息泄露而被骗子骚扰,导致心情焦虑、紧张,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此外,信息泄露还可能会影响考生的未来发展。如果考生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会导致考生的个人信用受损,影响到考生未来的就业、贷款等方面。

为了避免高考后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首先,不要随意将考生的准考证、身份证等个人信息透露给陌生人。其次,不要轻信各种“提前查分”“内部指标”“助学金申请”等诈骗信息。如果收到类似的信息,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最后,要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如设置复杂的密码、定期更换密码等。

总之,高考后信息泄露的风险不容忽视。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保护好考生的个人信息,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在高考结束后,考生们往往会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成就,然而,这种喜悦的分享有时却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源头。*老师,作为苏州市公安局反诈形象宣传大使,特别提醒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后要特别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

张老师强调,考生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晒信息时,要避免泄露准考证号、身份证号、考生号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会被用于诈骗活动,比如冒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奖学金等名义实施诈骗。张老师还提到,考生的个人信息还可能被用于非法交易,如出售给营销公司,导致考生和家长遭受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的侵扰。

*老师在以往的案例中指出,有些考生因为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准考证和身份证照片,结果被骗子利用这些信息,冒充考生本人,向家长索要所谓的“高考咨询费”。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信息泄露的严重性,也体现了张老师提醒的重要性。

张老师还提醒,考生在晒成绩时,也要注意不要透露具体的分数和排名信息。这些信息同样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针对性的诈骗。例如,骗子可能会根据考生的分数,推荐所谓的“保过”培训课程,或者以“内部指标”为诱饵,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

作为反诈形象宣传大使,*老师的提醒无疑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他的话语不仅是基于个人的专业判断,更是基于对大量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因此,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后的信息分享时,一定要谨记张老师的提醒,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避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总的来说,*老师的提醒内容涵盖了高考后信息泄露的各个方面,包括不能晒哪些信息,以及为什么不能晒这些信息。他的提醒不仅是对考生和家长的一种警示,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呼吁,希望大家都能提高防范意识,共同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

<如何防范信息泄露与志愿填报骗局>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考生们进入了一个新的紧张阶段——志愿填报。这个阶段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信息安全的高风险时期。家长和考生们在享受收获成果的喜悦时,往往容易忽视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这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掌握如何防范信息泄露和志愿填报骗局,是每个考生和家长必须重视的问题。

首先,考生和家长需要明白信息泄露可能带来的后果。个人信息如准考证号、身份证号、高考成绩等一旦被泄露,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他们可能会冒充教育机构、招生办等,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向考生和家长传递虚假的录取信息,索取费用,甚至进行身份盗用等犯罪行为。因此,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是防范骗局的第一步。

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考生和家长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范信息泄露和骗局:

1. 使用官方认证的填报平台。确保使用教育考试院或者高校官方提供的志愿填报系统,这些平台通常会有严格的信息安全措施。避免使用非官方的、来源不明的填报网站或软件,这些可能含有恶意软件,窃取个人信息。

2. 不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在任何非官方场合,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高考成绩、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敏感信息。尤其在社交媒体上,要避免晒出包含这些信息的图片或文字。

3. 警惕诈骗电话和信息。对于任何声称可以提供内部指标、保证录取的电话或短信,应立即提高警惕。教育日报明确指出,高考录取是公开、透明、有序的,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任何涉及钱财的录取承诺都应被视为诈骗行为。

4. 与学校和教育部门保持沟通。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任何不确定的情况,应及时与班主任或当地教育*联系,获取官方信息和指导。

5. 学习识别诈骗手段。家长和考生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学习常见的诈骗手段,例如冒充工作人员、虚假奖学金通知等。了解这些手段,有助于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6. 定期更新密码和安全设置。在使用任何在线服务时,都应该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同时,开启两步验证等额外安全措施,可以进一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7. 注意个人和家庭信息的保密。不要将家庭的详细地址、电话号码等信息轻易透露给陌生人,尤其是在网上。

通过上述的措施,考生和家长可以大大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同时避免落入志愿填报的骗局。在这个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和警惕,合理利用官方资源,是确保志愿填报顺利进行的关键。希望每位考生都能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开启人生新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