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营城制度。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是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成为北京老城独特景观秩序的极致体现。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城形成“凸”字形城郭格局,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的规划与建设延续并强化了中轴线居中、对称的规划格局,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基准线仍然发挥着统领性作用。
北京中轴线中段北部,城市景观主要由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构成。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居于轴线之上,故宫居南,内金水河环抱整个皇家宫殿区;景山居北,山体苍翠森然,为其靠山;南侧的午门、端门、天安门以层层门阙形成严整的景观序列。
位于北京中轴线核心区域的天安门、外金水桥和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包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构成中段南部,是自明清时期延续至今的重要礼仪活动空间。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发展中,北京中轴线整体的规划格局与景观秩序均得到尊重与延续,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同时又在时代需求的驱动下得到不断发展与传承,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展现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对于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
(选自《中国文物报》,有删改)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背后,多项数字技术为其提供了高精度、三维立体的空间数据底板。这也是全球首次数字化技术全过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数字化已经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创新标签。
确定轴线走向
在北京中轴线的申遗进程中,需对其方位、走向、空间格局等进行精确测定。相比于定性式描述,精确测定更能展现北京中轴线严谨的空间秩序和丰富的细节。
令人意外的是,精确测绘的结果表明,北京中轴线的朝向与正北方向呈逆时针约2°的偏角。这是北京中轴线的空间方位被首次精准确定。在本次测绘工作中,研究人员还明确了北京中轴线上参与申遗的遗产点空间分布,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此外,这些工作也为今后中轴线南北延长线上的空间规划布局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
推动测绘考古
北京中轴线具有数百年历史。随着时间推移,中轴线上的一些古建筑遗址逐渐消失。确定这些遗址的位置并进行考古发掘,让这些消失的古建筑“重见天日”,不仅可以助力中轴线的申遗工作,而且还可以积累一批宝贵的历史财富。北京天桥遗址的定位正是其中一例。
1934年,为拓宽前门至永定门之间的马路,天桥被全部拆除。由此,天桥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只作为地名保留下来。
根据档案记载,天桥坐落于龙须沟上。然而,自20世纪30年代龙须沟从明渠改为暗沟后,便“潜行”地下。加之该区域地下管线密集,寻找旧管线十分不易。为定位这座“看不见”的桥,北京市测绘院的专家团队广泛查阅历史资料,并运用数字技术经过仔细对比,终于发现一条地下管线与历史地形图和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影像图中的龙须沟走向一致。
随后,北京市测绘院开展了天桥地区的地下排水管线调查。专家团队在预先划定的范围内打开近百个井盖,通过井下摄影测量系统,查看管井内部的情况。经专家反复甄别,消失近90年的天桥原址得以“重见天日”。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看来,北京中轴线并不是一条“线”,而更是一座城,申遗能够使得已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利用,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从城市结构的角度审视北京,从整个老城、皇城,到王府、四合院,有着共同的营造逻辑和类似的结构特征:高度秩序化且可延伸、加密的分形结构和基于“礼乐相成”文化特征的理想空间组合。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过程,也同时是保护过程,二者同步进行。”李兴钢介绍。期间,实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健全央地协同、多部门协调的管理体制,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正阳门、太庙、鼓楼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筑修缮,取得正阳桥、南中轴路遗址等一批城市考古新发现,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了北京老城整体保护。
同时,《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支持引导机制(试行)》的通过和施行,建立了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督员制度,鼓励了公众对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开放、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与反馈,让北京中轴线真正“活起来”,使得遗产保护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这也开启了我国未来相似类型遗产保护的新篇章。
申遗成功,只是迎来了一个更高水平的起点。
(选自《人民政协报》,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营城制度的南北中轴线已具备雏形,说明传统都城中轴线历史悠久。
B.北京中轴线的成型、丰富、发展和传承,是一个不断累积和叠压的过程。
C.明代北京城的“凸”字形城郭格局使得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
D.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北京中轴线始终对北京城市规划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2.下列选项对材料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数字化的全过程参与,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创新标签。
B.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今后城市测绘方法将以精准测绘为主,定性描述为辅。
C.精准测量的数据不仅可以定位城市遗产,还为中轴线延长线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D.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天桥原址得以“重见天日”,助力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