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云:“逢花驻马尚多情,得知春入凤凰城。”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
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
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就是真实写照。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卖花声的存在,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这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以叫卖声招揽客人。声音具有穿透性,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
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戴复古《都中冬日》的卖花书写,忍寒图得醉京华。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京华之地,更是如此。典当衣裘,只图得一醉。幸而临安的冬季天气和暖,不只是临安冬日的风景,同时也是对京华客子的抚慰。“忍寒图得醉京华”则有着江湖游士的辛酸无奈。
对任职都城的士大夫而言,美丽的鲜花不但装点着他们的生活,也调整着他们的心态。《六一诗话》称:“士大夫牵于事役,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都城明明拥有最特别的风景,只能从卖花担上欣赏桃花李花的盛放。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安慰着王事鞅掌的士大夫。杨万里《初夏清晓赴东宫讲堂,不枉皇州第二年。”都城花市的商品紧紧呼应着四季花时,让诗人不必执念于回归故园、退居乡里。花市让杨万里感受到了都城特有的繁华
卖花书写中所折射的时序变换、所承载的客居心绪,是宋代作者对都城时间与空间的真切感知,是宋代作者对都城生活节奏的新鲜体验,还是努力融入都城生活的节奏?宋人的感受与思考,促使花卉买卖成为体察都城生活及世态人情的精妙视角
(摘编自周剑之《花担上的帝京: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
材料二:
南宋都城临安,气候温暖,城市里面购买鲜花的非常多。宋代种花业之所以昌盛,而且购买的量也大,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在《剔银灯 何事春工用意》中形容道:“渐渐园林明媚,盈车载酒。”可以想象,在那明媚的春光下,喧阗而又热闹。
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使得扬州、成都、洛阳等宋代名城的花市也各有“色彩”。宋人家铉翁《上元夜》也写道:“沙河红烛暮争然,花市清箫夜彻天。”红烛争燃,洛阳花市的繁华与热闹程度自可想象。成都则二月举办花市,尤以海棠花为最好,市上卖的芍药的价格有时会比洛阳牡丹还要贵。
为了方便鲜花买卖,南宋政府甚至还专门设置了用于鲜花交易的花市。北宋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回忆北宋时的洛阳风俗。文中对当时人们赏花、购花的情景作出细致的描写。在鲜花开放之际,吸引了各方人士来到花圃,举杯畅饮,纵情放歌。暮色降临,北宋花市,当以夜间最为热闹。尤其是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之夜,鲜花争妍。这盛大美景成为宋代文人雅士笔下的一幅美景。诗人文彦博曾夜游花市,在《游花市示之珍慕容》中写道:“去年春夜游花市,长廊万蕊斗鲜妍。”在灯光闪烁间,诗人夜游花市,恍惚间,去年美景再现眼前。
(摘编自贾玺增《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都城内的诗人,不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因此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B.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不仅装点了任职都城的士大夫的生活,同时也安慰了公事繁忙的他们。
C.宋代作者对都城的真切感受与思考,使花卉成为了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
D.宋代名城的花市各有特点,不仅有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的因素,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宋代文人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都城的认识,赋予了卖花活动以多姿多彩的文学意蕴。
B.“帝城只卖担头枝”说明北宋都城只有流动性的花贩,因为轻巧的货品便于花贩走街串巷。
C.无论是流动性的商贩,还是南宋政府专门设置的花市,都为宋人买花和赏花提供了便利。
D.在宋代,买花赏花不是统治阶层或文人骚客的专利,而是普通人家也可兴之所至的事情。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D
A.“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刘言史《买花谣》
B.“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戴复古《都中冬日》
C.“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
D.“年年二月卖花天,唯有小桃偏占先。”――梅尧臣《和江邻几省中赏小桃》
(4)材料一和材料二频繁使用了某种论证方法,请指出该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是宋代卖花诗词代表性的作品,请结合材料及相关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卖花”的独特内涵。
【解答】
(1)A.“不能”说法绝对,原文中“未必”是“不一定”的意思。
B.正确。C.“花卉”偷换概念,“卖花”才是“事象”,原文是“日渐”。
D.“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错误,文中只说“扬州、洛阳等宋代名城的花市也各有‘色彩’”,选项无中生有。
(2)B.“只有”错,曲解文意。而且前文提到“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只有”说法绝对。
(3)材料一第二段的主要观点是“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
A.刘言史《买花谣》“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与批判。
B.戴复古《都中冬日》“……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
C.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仿佛只有一墙之隔。
D.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
(4)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可从引用论证的论证效果和论证语言的特点两个角度答题。
文本中,引用陈师道的诗论证“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引用欧阳修的诗话论述美丽的鲜花装点。材料广泛引用了宋代文人的诗歌、笔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京华之地,居大不易、漫游江湖的戴复古而言,士大夫却因公务繁忙无暇游赏,箫声连夜,凝练生动,贴合相关诗文的语言特点。
(5)材料一第三段首句“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可依此归纳两个答题要点:“卖花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再结合诗歌中鲜明的视觉意象“春雨”“杏花”和“小楼一夜听春雨;
根据材料一第四段首句“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并结合陆游写作《临安春雨初霁》时的寓居身份归纳第三个答题要点即“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再结合关键词句“客京华”及明媚的春天背景的反衬作用分析即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