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作文押题预测范文:名校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与例文参考1011-1015

share

2025高考预测范文:名校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与例文参考1011-1015


    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代文阅读Ⅱ中,孙少平在给妹妹兰香的信中说:“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而当代作家余华在《活着》中写道:“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这道作文题目给出了两段关于“苦难”的引言,分别来自现代文阅读Ⅱ中孙少平给妹妹兰香的信和当代作家余华的《活着》。这两段引言对于“苦难”的看法截然不同,为我们提供了多角度思考的空间。
    孙少平的话强调了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能带来崇高感。这里的“深刻理解”可能意味着认识到苦难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它能够锻炼人的意志,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立意为:面对苦难,我们应持有积极的态度,通过理解和接受苦难,从中汲取力量,实现自我超越。
    而余华的观点则更为直接和决绝,他认为苦难就是苦难,不值得赞美,也不会带来成功。他强调的是苦难无法避免,但不应被美化或追求。这里的“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可以理解为一种无奈之下的自我调适,而非对苦难的颂扬。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立意为:应正视苦难的本质,不逃避、不美化,以坚韧的态度去面对,但不应将苦难视为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值得追求的目标。
    在审题时,考生需要明确自己的立场,是倾向于孙少平的“深刻理解苦难带来崇高感”,还是更倾向于余华的“苦难就是苦难,不值得赞美”。当然,也可以综合两者的观点,提出更为全面和辩证的看法。例如,可以认为苦难本身并无价值,但面对苦难的态度和选择却能决定我们的命运。
    在立意确定后,考生应围绕中心论点,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以及社会现实和名人事例等素材,进行深入的论述和阐述,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范文参考】:
    范文一:
    在苦难中寻觅价值
    在人生的长河中,苦难如同风雨,时而骤然而至,让人措手不及;又似暗夜,漫长而寂寥,考验着每一个灵魂的坚韧与智慧。孙少平与余华,两位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者,对苦难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孙少平认为,深刻理解苦难能赋予其崇高感,而余华则坚持苦难的本质不可美化,它不值得赞美,只是生活的真实面貌,需要我们直面并克服。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实则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苦难关系的复杂性。
    孙少平的视角,是一种积极向上、精神升华的态度。在他看来,苦难如同磨刀石,虽痛却利,能够砥砺人的意志,激发内在潜能,使人在逆境中成长,最终达到精神的崇高境界。这种看法,让人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物。比如,海伦・凯勒,面对身体的极限挑战,她没有沉沦,反而以惊人的毅力学习,成为激励世人的作家和教育家。她的故事证明了,当我们将苦难视为成长的催化剂时,它确实能引领我们走向更高远的境界。
    然而,余华的视角则更加现实而冷峻。他提醒我们,不应美化苦难,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不幸,不应被追求或赞美。这种观点,是对人性脆弱一面的深刻洞察,也是对现实残酷的清醒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因苦难而陷入绝望,甚至失去生命的人。他们或许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转化苦难,反而被其吞噬。这样的例子提醒我们,面对苦难,更重要的是找到应对的策略,学会保护自己,而非盲目赞美其“价值”。
    我的一位朋友,自小家境贫寒,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下他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这样的生活环境无疑是充满苦难的,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他深知,唯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于是,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刻苦学习,最终考入了心仪的大学,走出了大山。这个故事,是对孙少平观点的生动诠释――他深刻理解并接受了苦难,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现了自我超越。
    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并非所有人都能坚韧不拔。有些人,在遭遇类似苦难时,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物质条件,而难以走出困境。这时,社会层面的援助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提供心理辅导、经济资助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和克服苦难。这正是余华观点的现实意义所在――面对苦难,我们需要理性与温情并存的态度,既要鼓励人们勇敢面对,也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苦难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应对它。孙少平的崇高感追求与余华的现实主义态度,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两种看待苦难的角度:一种是内在精神的提升,另一种是外在环境的改善。在人生的旅途中,或许我们既需要孙少平式的乐观与坚韧,也需有余华式的清醒与关怀,如此,方能在苦难中寻觅到真正的价值,让生命之花即便在风雨中也能傲然绽放。
    范文二:
    破茧成蝶:在逆境中绽放生命的光彩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这些逆境如同茧壳,将我们紧紧包裹,让我们感受到压抑与痛苦。然而,正如蝴蝶在茧中经历一番挣扎后才能展翅飞翔,我们同样能在逆境中找到成长的力量,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孙少平与余华,两位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者,以他们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苦难的多维面貌。孙少平,在《平凡的世界》中,以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信息:深刻理解苦难,能赋予其崇高感。他笔下的角色,往往是在生活的重压下挣扎,却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孙少平认为,苦难虽苦,但它能锻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潜能,让人在逆境中学会坚持与奋斗,从而收获精神上的成长与升华。这种对苦难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转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不屈不挠的光辉。
    而余华,在《活着》等作品中,则以一种更为冷静和现实的笔触,揭示了苦难的另一面。他坚持认为,苦难的本质不可美化,它不值得赞美,只是生活的真实面貌,需要我们直面并克服。余华笔下的世界,充满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他通过讲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让我们看到了苦难带来的痛苦与挣扎。余华的作品,让我们意识到,面对苦难,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逃避,而是要学会正视它,勇敢地面对它,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则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苦难关系的复杂性。孙少平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升华与成长,他让我们看到了在苦难中寻找意义与价值的可能性;而余华则更注重现实层面的挑战与应对,他提醒我们,苦难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学会直面它,克服它,才能继续前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会遇到孙少平笔下的那种能够激发我们内在力量的苦难,也可能会遭遇余华作品中那种让人心力交瘁的困境。但无论面对何种苦难,重要的是保持一颗清醒而坚韧的心。我们要学会从孙少平那里汲取精神的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同时,也要像余华笔下的角色那样,保持冷静与理智,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
    逆境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只要我们拥有正确的态度和应对策略,就能在逆境中找到成长的机会,实现自我超越。让我们像蝴蝶一样,勇敢地破茧而出,在逆境中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吧!
    在苦难中寻觅价值,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自我的超越与升华。面对苦难,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沉沦,但真正勇敢的人,会选择在逆境中寻觅价值,将苦难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他们深知,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每一次的失败都是向成功迈进的垫脚石。这种对逆境的积极态度,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克服眼前的困难,更能在内心深处种下坚韧不拔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从容不迫。
    历史上无数伟人的事迹都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或是在贫困中奋发图强,或是在残疾中不屈不挠,或是在挫折中屡败屡战,最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面对逆境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苦难的价值,才能在逆境中找到成长的机会,实现自我超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人在职场上遭遇失败,却从中汲取了经验教训,最终在职场上东山再起;有人在生活中遇到困境,却因此学会了珍惜和感恩,让生命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逆境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它,积极地在其中寻觅价值,就能让生命在逆境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逆境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只要我们拥有正确的态度和应对策略,就能在逆境中找到成长的机会,实现自我超越。让我们像蝴蝶一样,勇敢地破茧而出,在逆境中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吧!

[1]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