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公安局反诈形象宣传大使*提醒谨防报考诈骗

share
《警惕高考志愿诈骗之花钱捡漏名校》

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而在高考志愿填报阶段,一些不法分子也蠢蠢欲动,设下各种诈骗陷阱。其中,花钱捡漏名校的诈骗手段尤为常见且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骗子们往往宣称自己有关系,能够在报考截止前几分钟通知考生报哪个学校人少,从而让考生以较低的分数捡漏进入名校。这种说法听起来十分诱人,让那些渴望进入名校却成绩不够理想的考生和家长心动不已。但实际上,这完全是一场骗局。

*老师曾多次提醒考生和家长,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严肃且公平的过程,不存在所谓的“关系户”能够在最后时刻操纵录取结果。高考录取是根据考生的成绩、志愿以及招生计划等多方面因素,通过严格的程序进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监督和保障,不可能被人为操控。

我们来看一个相关案例。有考生家长李先生,在高考后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声称自己在教育部门有“内部关系”,可以帮助孩子花钱捡漏名校。李先生一开始半信半疑,但骗子不断吹嘘自己的能力,并承诺如果不成功全额退款。在骗子的花言巧语下,李先生心动了,给骗子转了一笔不菲的“活动经费”。然而,到了录取结果公布的时候,李先生的孩子并没有被任何名校录取,而骗子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种诈骗手段的不合理性显而易见。首先,高考录取是公开透明的,所有信息都会及时公布,不存在某个学校报考人数少而不被公众所知的情况。其次,即使在报考截止前几分钟得知某个学校人少,也无法保证考生一定能被录取,因为录取是根据成绩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

其风险也是巨大的。一方面,考生和家长不仅会损失钱财,还可能因为相信了骗子的话而错过正常的志愿填报机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另一方面,参与这种非法交易也可能会面临法律的制裁。

总之,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考生和家长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花钱捡漏名校这种虚假的承诺所迷惑。要相信高考录取的公平公正,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招生信息,科学合理地填报志愿。

在高考志愿填报的紧张氛围中,一些不法之徒也趁机而入,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进行诈骗活动。其中,承诺可以换专业的诈骗方式尤其值得警惕。这种诈骗手法通常表现为骗子声称有内部渠道,能够帮*生在入学后轻松更换专业,但需要提前支付一笔费用。

具体案例中,有所谓的“专业转换计划”,骗子向考生家长承诺,只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就能保证孩子在入学后顺利更换到热门专业。例如,去年就有一名考生小李,因为高考成绩不够理想,未能进入心仪的专业。这时,他遇到了一个自称有“内部关系”的人,声称只要支付五万元,就能帮助小李在入学后转到计算机专业。小李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没有多想就支付了费用。结果,小李不仅没能如愿以偿地换专业,还损失了一大笔钱。

对此,知名高考志愿填报专家*作为反诈形象宣传大使,特别提醒考生和家长,高校的专业转换通常有严格的规定和流程,不可能通过支付费用就能轻易实现。他强调,这种诈骗手法正是利用了家长对孩子未来的关切和对专业转换流程的不了解,进行欺诈。考生和家长应该通过正规渠道了解专业转换的政策和流程,而不是轻信所谓的“内部关系”。

*还分析指出,这种诈骗手法的特点在于其针对性强,专门针对那些对专业不满意或者对专业转换流程不了解的考生和家长。他建议,考生和家长应该提高警惕,对于任何涉及金钱交易的承诺都要保持怀疑态度,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总之,承诺换专业的诈骗手法虽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只要考生和家长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正规渠道了解信息,就能避免上当受骗。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考生和家长应该谨慎对待,切勿因一时的焦虑而落入诈骗的陷阱。

<其他常见高考志愿诈骗手段及防范>

高考志愿填报是每个考生及其家庭的重要时刻,但往往也是诈骗分子瞄准的机会。除了花钱捡漏名校和承诺换专业的诈骗手段外,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的诈骗方式,如刷单诈骗、虚假招生网站和虚假内部指标等。了解这些诈骗手段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维护考生权益的必要步骤。

刷单诈骗是利用考生和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通过制造虚假的报名、录取信息来骗取钱财。不法分子可能会声称自己有特殊渠道,可以提前获取录取信息,或者通过所谓的“内部人士”帮*生获得录取名额。实际上,这些信息都是捏造的,一旦家长或考生付款后,骗子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虚假招生网站则是一种更为隐蔽的诈骗手段。这些网站通常制作得非常逼真,页面上会有高校的标志、简介以及录取流程等,但它们并不属于任何官方机构。当考生或家长在这样的网站上提交个人信息后,骗子便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或身份盗窃。

此外,虚假内部指标也是常见的诈骗方式之一。不法分子声称自己拥有某些高校的内部指标,可以保证录取,但这些所谓的内部指标根本不存在。他们通常要求考生家庭支付一笔费用,然后就没有了下文。

面对这些诈骗手段,警方和教育部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提高警惕,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 谨慎对待“特殊渠道”和“内部指标”。正规的招生录取过程是公开、透明的,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任何声称有特殊渠道或内部指标的都是诈骗行为。

2. 核实信息来源。对于任何招生信息,都应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例如,可以直接联系高校的招生办公室,或访问高校官方网站获取最新、最准确的信息。

3.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将个人的高考成绩、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透露给他人,尤其是在未经核实的网站上。

4. 不要相信“先付款后录取”。正规的高校录取不会要求考生或家长提前缴纳费用,所有费用都会在录取通知书中明确说明,并通过正规途径缴纳。

5. 警惕不合理的承诺。任何承诺可以轻易改变录取结果或录取条件的都值得怀疑。高考录取是一个严格和规范的过程,不会因为某个“中间人”的操作而改变。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考生和家长可以有效避免陷入高考志愿诈骗的陷阱。同时,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应立即向警方报案,以便及时阻止诈骗行为,保护自身权益。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