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师招聘面试《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说课稿

share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必修一第5章第3节,本次说课主要介绍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有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及细胞呼吸的应用三部分知识,学习完本节课,既能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又对后续学习光合作用等知识有启发作用。
    二、说学情
    知识的传授最终将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我们也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已经对细胞呼吸等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本节内容有一定抽象性且过程比较复杂,学生需要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完成各种观察和探究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电镜下的线粒体图片,能够说出线粒体适于有氧呼吸的结构特点。
    2.通过描述有氧呼吸的全过程,阐明其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3.通过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描述两种呼吸方式的异同。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
    【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伊始,我会在多媒体展示酵母菌呼吸的资料卡片,提问: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什么?并讲解:细胞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那么细胞呼吸如何进行呢?引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不仅回顾了旧知,更为本节课继续学习呼吸作用打下基础。
    (二)新课教学
    本节课分为三大部分:
    1.有氧呼吸
    我会首先提问:根据我们学习过细胞器的功能思考有氧呼吸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哪里?由此引出线粒体。接着我会展示线粒体在电镜下的图片,提问:线粒体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有怎样的好处?
    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忆有氧呼吸反应的参与物和生成物有哪些?总结出有氧呼吸反应的总反应式。
    为帮助学生理解其具体过程,我会讲解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并分阶段进行讲解。
    第一阶段比较复杂,我会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并着重强调还原性辅酶Ⅰ的形成。
    接下来提问:丙酮酸又发生了怎样的反应?并播放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反应的分子动画,提问:这一阶段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场所在哪里?引导学生尝试写出其文字表达式。
    接着追问:这一过程仍然不需要氧气的直接参与,氧气究竟参与了哪个阶段的反应?
    我会组织学生结合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反应式以及总反应式,尝试推测:第三阶段发生了怎样的反应?学生可能得出:第三阶段氧气参与,并生成水。
    我会进行补充介绍: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在线粒体内膜发生反应,生成水和大量能量,这就是第三阶段。
    2.无氧呼吸
    学生有了学习有氧呼吸的基础,理解无氧呼吸并不困难,所以我先介绍无氧呼吸有的两种方式,再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无氧呼吸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场所是什么?其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能够举出生活中两种无氧呼吸方式的例子?接着请学生汇报。
    通过这样的方式,体现学生主体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3.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我会呈现经常要给花盆里的土壤松土透气等生活实例的资料卡片,请学生分析:上述实例应用了细胞呼吸原理的哪些方面?生活和生产中还有哪些应用细胞呼吸原理的事例?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生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巩固提升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的去向是怎样的呢?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四)课堂小结
    我会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五)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会请学生课下思考:以表格的形式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
    七、说板书设计
    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本节课我以图文结合的板书呈现在黑板上,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以下就是我的板书。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