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教育现象类之“小学化”

share

    幼儿园大班幼儿严重流失,在园大班幼儿数远远少于中、小班,而所谓的“学前班”却爆满,作为教师你怎么看?
    【答案要点】
    1.提出观点
    学前教育是指孩子从幼儿园到上小学之间这一阶段的知识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所谓的学前班是典型小学化的现象,在学前阶段运用小学阶段的教学管理方式进行教育活动,这种超前式的教学内容并不符合学前教育发展预期,此种“小学化”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极易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产生厌学、畏惧等不良情绪,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
    2.分析论证
    引起小学化的原因如下:
    (1)受当代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家长产生了错误的教育观念,现在社会中存在很多幼升小的考试,为了让孩子能够上更好的学校,家长选择在幼儿园期间让孩子学习大量的知识来应对升学考试。
    (2)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赢
    在起跑线上,把孩子与同龄幼儿进行对比,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强制性培养孩子的特长。
    (3)学前教育整体不健全,教育部门监管不力。一些教育部门对此不重视,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监管、对幼儿教师资质的审查、对幼儿园办学资格的审查都出现疏忽现象,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具有监管不力的责任。
    “小学化”对幼儿造成的危害如下:
    (1)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幼儿的大脑、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
    善,不能够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若此时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内容过难、 要求太高,幼儿往往得到的是消极的情绪体验,引起厌学心理。
    (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
    小学化的教育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 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
    (3)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
    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且只注重智力因素忽视了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使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
    3.落实解决
    (1)各地教育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出台措施规范学前教育,国家要增设公办幼儿园,建立优秀示范园。淡化其浓重的应试功利色彩,让幼儿教育回归本位。
    (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科学的育儿观念。教师应该帮助家长意识到幼儿教育“小
    学化”的潜在危害,改变以往的功利和焦虑心态,真正还孩子一个宽松、快乐的生活环境。
    (3)幼儿园遵循教育规律,转变教育理念,将教学重点从学习外语、拼音识字转
    向重点培养孩子真善美的价值观、与人相处的能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等。
    (4)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师资专业化培训,规范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保证
    幼儿的活动时间。将游戏作为活动的基本形式,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创造
    力。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