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山东济宁高三11月期中考语文试题及参*

share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2024.11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当然,他也绝不是把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或拘泥于个人经验层面,而是强调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宋代大儒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理论,强调从实在的事实中发现作为事物本质的“理”。他强调,每一个人都有认识能力,但认识能力是在同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必须同事物接触,在不断理解事物的过程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最后达到致知。他还强调,不仅要从事物本身出发来获得知识,而且要用实践来检验知识。这些观点固然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大背景,但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有其合理性的方面,如果加以唯物主义改造,就能够上升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
    明清之际,王夫之改变宋明以来的哲学走向,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深入研究知识论问题,在实事求是思想上有重大的突破和贡献。宋代以来,中国学术长期以理学为重点,探究道、理、心、性等本体之论,学者把大量功夫花费在抽象的明心见性上面,到头来并无真实知识。由此,在社会变迁之际,王夫之着重思考知识问题,探究知之真谛与途径。他反对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人的认识首先来自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但是,这种得自耳目等感官的“见闻之知”,并没有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缘见闻而生之知非真知”,必须进一步通过学问慎思等对感性认识进行抽象提升,获得洞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德性之知”。这样,他就把经验和理性、见闻与真知结合起来,强调要从事实和经验出发,对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得到真理性的知识。同时,他还提出“知行合一”的知行观,在坚持知行不可分离的同时,强调“行”是知的目的,是检验真知的标准:“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超然客公众号   
    进入近代,经世致用成为主导性思想导向,实事求是思想方法也随时代发展而获得了新的意义和内容。其中,曾国藩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很有代表性。他继承了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合理性内涵,同时又把经世致用的追求融合到实事求是思想方法之中,把主体所探索的各种外在事物和主观现象都看作“事”,人们在对这些“事”的不断求索中,获得“是”。曾国藩对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解,对近现代中国人进一步升华实事求是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金民卿《实事求是的思想史渊源及其创造性提升》)
    材料二:
    *指出,从总体上看,当前我们党能够执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不同领域和战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很多新的经验,展示了共产党人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形象。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党员和干部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在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上还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例如,有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和工作明显落后于客观形势的要求;有的机关作风严重,长期待在办公室,不愿下基层,不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不接“地气”;有的固守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只唯上、唯书,就是不唯实;有的为了迎合或满足某种需要,满嘴假话、空话、大话,甚至弄虚作假;有的不喜欢听真话、实话,不愿意择善而从、承认和改正错误;有的明哲保身,怕担风险,对错误的东西听之任之;有的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甚至蛮干、瞎干。凡此种种,都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要求,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和克服。
    (摘编自汪信砚《*的实事求是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萌芽可以追溯到《诗经・国风》等早期文化典籍中。
    B.王充和朱熹都强调事实的重要性,但朱熹还提出用实践检验知识的观点,更加重视实践的重要性。
    C.曾国藩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理论的合理部分,又倡导经世致用,为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D.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

[1]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