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知多少?(二)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属于内发论观点。
“美育”一词最早是由1794年席勒在《美育书简》之中最早提出。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是最早的终身教育的著作
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保罗·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其中提出:“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基础上”,这“4个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主张保障儿童拥有社会权利的主体地位,其基本原则是:无歧视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认为儿童具有的四大权利是:生存权利、发展权利、保护权利、参与权利。
教师发展专业化阶段是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
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理论专家泰勒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由此确立起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泰勒被称为“现代课程之父”“课程评价之父”,该著作被称为课程理论中“圣经”式著作。该著作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礼记•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学过程。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也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因此,冯特也被称之为“心理学之父”。所著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华生,著作是《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该著作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的兴起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也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现代认知学派也称为信息加工心理,代表人物是奈瑟、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1868俄国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俄国教育心理学之父”。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
1877俄国卡普捷列夫著作是《教育心理学》,是俄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年美国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他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该著作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08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由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80年初,我国心理学家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该书反映了中国教育心理学界的一般观点和研究成果,也反映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某些新成就。
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属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加涅原是经过严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训练的心理学家,主要代表著作是《学习的条件》。加涅的学习模式是在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被公认为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代表。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