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策略及详细计划
2025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策略
一、二轮复习的基本目标
目前,高考语文复习多遵循三轮复习模式,一轮回归梳理考点,二轮整合迁移考点,三轮补缺突破考点。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的核心任务是综合语文主干知识,使其条理化,构建知识板块链,以实现知识的整合迁移,明确答题方向。可见,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其重点在于整合知识与方法,找准思考答题的切入点,培养缜密思维,完善答案。
二、二轮复习的策略原则
(一)总原则
难题分类攻关。
(二)知识层面
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运用方面:从题型总结提升到方法技巧归纳,如对于近义词辨析,可从语义侧重点、搭配对象、感情色彩等角度总结方法;病句修改,依据常见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类型,梳理出相应的判断和修改技巧。
文言知识方面:从单纯的推断词义过渡到清晰地理清文脉。不仅要掌握实词、虚词的含义推断方法,还要学会通过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人物的行为脉络等把握文言文的整体内容。
文学知识:古诗文默写从上下句默写向情境默写转变,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情感和意境,能够根据给定的情境准确默写相应诗句。
文化知识:由传统历史文化常识拓展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复习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关注语文学习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能力层面
语言运用方面:熟练掌握文言词义推断方法(如语境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联想推断法等)、断句方法(借助虚词、句式、对话标志等)、翻译方法(留、删、换、调、补、变);掌握文段压缩概括方法(提取关键信息、归纳主要内容)、句段衔接和连贯方法(话题一致、逻辑合理、前后照应等)。
阅读理解方面:归纳概括、文意理解、作用赏析、拓展延伸等主观题型的答题技巧。例如,归纳概括题要学会筛选关键信息,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作用赏析题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拓展延伸题要结合文本观点,联系现实进行合理阐述。
写作表达方面:议论文中对概念类、关系类命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够准确界定概念内涵,分析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记叙文中对素材角度、记叙结构的选择和设计,根据主题选择独特的素材切入角度,运用合理的记叙顺序和结构;抒情散文中对主要意象、情感脉络的塑造和梳理,通过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清晰展现情感变化。
(四)价值观层面
锤炼思维品质: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使其能够深入思考问题,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
树立家国情怀:通过有机融入三大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生动体现三大风貌(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始终坚持三大方向(关注青年成长、号召青年担当、激发青年奋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三、二轮复习的策略建议
(一)关注 “立德树人” 新话题
“立德树人” 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彰显了语文教学培根铸魂、厚植素养的根本任务。新高考试卷紧密围绕这一理念,命题材料紧扣时代脉搏,既引导考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关键能力。在二轮复习中,教师要引导考生关注热点话题,洞察当代人的心理诉求。例如,北京市以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为主题,发挥未成年人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未成年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2 年,首都文明办等多部门开展首都 “新时代好少年” 学习宣传活动,评选出的好少年事迹涵盖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未成年人的良好风貌。临近高考,师生应多多关注此类热点话题,积累相关素材,并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语文答题和写作中。
(二)融汇相关考点形成合力
在复习过程中,要打破考点之间的壁垒,将相关考点进行融合。例如,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将词语辨析、病句修改、标点符号运用等考点结合起来,通过一个文段的综合练习,让学生体会不同考点在具体语境中的考查方式和相互关联;在阅读理解板块,将信息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一些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进行整合,如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概括、对文本结构和思路的分析等,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三)精选 “情境化” 模拟试题
选题标准:二轮复习时,教师要以新课标和新高考试题为参照,精心挑选模拟题供学生练习。必要时,可对试题进行改编,使其更贴合学生实际和高考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试做:教师需亲自试做试析所选试题,在工整性和严密性上向高考题靠拢,以便更好地把握试题难度、考点分布和命题意图,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指导作答: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应对 “情境化” 模拟试题。此类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情境,找准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掌握答题思路和方法。例如,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真题精析仿练》在研究性阅读与思辨性阅读方面有独到见解,可供参考。
(四)强化语言表达的语体性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和关键,其在新高考试题中的实用性、应用性、适用性愈发凸显,突出表现为主观题比例增加。强化语言表达的语体性体现在语文试卷的各个板块:
现代文阅读:在回答主观题时,要运用恰当的术语进行分析,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时,使用 “性格特征”“形象意义” 等术语;分析散文的艺术特色时,运用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等专业词汇。
古代诗文阅读:诗歌鉴赏有特定的术语,如 “意象”“意境”“情感基调”“表现手法” 等;文言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和文雅。
语言文字运用: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语言要求,如句式变换要符合相应的句式特点,仿写句子要注意语言风格的一致性。
作文:在复习作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构思时,首先要明确写作话题、写作者身份、写作体式等要求,尤其是不同文体对语言表述的要求。如议论文语言要严谨、逻辑严密;记叙文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散文语言要优美、富有诗意。其次要明确写作指令,清楚写作目的和受众。最后要注重实用性,使文章能够切实解决问题或表达观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