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八省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8)

share

2025届新高考八省联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及答案(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为何要研究中国古建筑?“欲亡其国,必亡其史”,一个国家如果要复兴,就不能没有历史。梁思成认为,他所做的研究就是为国家保存历史。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通过研究古建筑,可以培养美感,学习驾驭材料,进而产生新的设计。我们中国建筑科技的创造力就在“温故知新”中不断雄壮起来,这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的建筑体系,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如何理解独特、纯粹这两个词?所谓纯粹的木构系统,是无论宫殿还是民居、高塔、庙宇,虽然体量差异很大,但是都是木构建筑,是类型的纯粹。为什么说“独特”?中国是一个等级礼制社会,衣食住行全部有等级,当宫殿和民居都用了同样的结构系统,如何区别等级?这就需要一些独特的东西,中国建筑中最独特、最根本的特征――斗砭统鱿至恕6碓谥上起着承挑屋檐的结构作用,由斗、怼昂等构件,通过榫卯拼搭而成,斗砭哂懈丛拥淖楹闲问剑可以起到标识等级的作用。


    建筑是由文化所创造的,又不断创造着文化;建筑是由历史所决定的,又不断书写着历史;建筑虽然受文明的影响,也可以塑造文明。建筑所传递的秩序与文化信息,今天的中国人和古人之间还是有精神上的共性。这种共性的建立,一方面是文字所传递的文明,还有一部分就来自建筑所营造的环境和秩序。发现和重建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秩序”,也是我们建筑考古学的主要任务。这些秩序蕴含着中国哲学的意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人心,进而营造了社会的秩序。秩序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体现了建筑的价值。所以,梁思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一方面是为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培养建筑师的创造力,为了建设一个新国家。人们之所以记住他、纪念他,是因为他抱定了为国家、为民族做事的态度,把生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发现中,用这种价值发现去支撑中国的发展和复兴。
    (摘编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选择,看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价值》2022-06-11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材料二:
    以现代眼光,重新注意到中国建筑的一般人,虽尊崇中国建筑特殊外形的美丽,却常忽视其结构上之价值。这忽视的原因,常常由于笼统地对中国建筑存一种不满的成见。这不满的成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觉到中国木造建筑之不能永久。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究为材料本身或是其构造法的简陋,却未尝深加探讨。我们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所谓适用者,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而讲;所谓坚固,更不能脱离材料本质而论。建筑艺术是产生在极酷苛的物理限制之下的,所谓建筑的坚固,只是不违背其所用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运用通常智识技巧,使其在普通环境之下能有相当永久的寿命的。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的方法竟达极高度的圆满,而用石的方法甚不妥当,且建筑上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至于论建筑上的美,当然是其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所在,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但建筑既是主要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用材料所结构出来的物体,那么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难以捉摸,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等而独立的。能呈现平稳、舒适、自然的外象,能诚实地袒露内部有机的结构、各部的功用及全部的组织……这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各条件。
    中国建筑坚固问题,在木料本质的限制之下,实是成功的。其在技艺上,有过极艰巨的努力,而得到许多圆满且可骄傲的成绩。如“梁架”“斗拱”“翼角翘起”等种种结构做法及用材。中国构架中最显著且独有的特征便是屋顶与立柱间过渡的斗拱。椽出为檐,檐承于檐桁上,为求檐伸出深远,故用重叠的曲木――翘――向外支出,以承挑檐桁。为求减少桁与翘相交处的剪力,故在翘头加横的曲木――拱。在拱之两端或拱与翘相交处,用斗形木块――斗――垫托于上下两层拱或翘之间。这多数曲木与斗形木块结合在一起,用以支撑伸出的檐者,谓之斗拱。
    在中国建筑演变中,斗拱的变化极为显著,能代表各时期建筑技艺的程度及趋向。辽宋元明清斗拱比较,即可见其(一)由大而小,(二)由简而繁,(三)由雄壮而纤巧,(四)由结构的而装饰的,(五)由真结构的而成假刻的部分如昂部,(六)分布由疏朗而繁密。跟着时代看斗拱演变的步骤,以至清代,可以定清式斗拱在结构和美术上的地位。
    (摘编自林徽因《〈清式营造则例〉绪论》)
    材料三:
    我常说,建筑是文化之母,对于建筑的创立,最重要的是地质构成。地中海东部沿海的山岭是石材所构成,而黄河上游则是黄土堆积而成,因此在建筑上就产生了基本的差异。生活在这两种不同地景中的人类,为了经营自己的生活空间会有怎样的差异?
    两者各有长短。以石为基的地区,必须克服石头的坚硬与笨重,需要很多的人力与工作技巧,才能使石材为人所用。石砌的建筑是耐久的,不会因岁月而很快倾塌。这种永久性会使人觉得艰苦的工作是值得的,甚至会投入感情。这种感情会衍生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因而产生石工的文化;而土相对于石材,是很容易操作的,可以以土和水为泥墙,可以直接自泥地割切为砖,也可以夯土为壁。比较起来,它不需要辛苦的工作,建屋变得很轻易,这是它的优点。但是不可讳言的,泥土的房屋破坏也很容易,一阵大风雨就可将它冲蚀净尽,或使之倾塌。很容易消失于时间之流与兵火之灾的建筑,是无法寄予永恒纪念价值的。好在这两个文化区都有相当丰富的木材,在结构上,土、石都是承受压力的材料,只能做地面与墙壁;而木材是承受弯力的材料,可以做成梁材。这两个文化的早期建筑,都离不开木材,只是木材并不牢固,若没有土、石为墙,达不到安全栖身的目的;可是若没有木材,建屋是困难的。
    比较土与石的建筑文化,土比石更需要木材。所以在中国,几乎一开始就是土、木并用的,中国语言中仍以“土木”指称建筑,中国古建筑几乎就是木建筑了。在以土木为材料的东方文化中,中国古建筑虽然没有受到工艺最高的关注,可是木架构的成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从东周时期古建筑的遗址可见,中国土木型建筑的特色已经大体完备。
    (选编自汉宝德《东西建筑十讲》)

[1]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