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II卷各省市及名校模拟教考衔接10月语文好题集及答案二

share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5届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体物,无言不是不说话,无言乃是放弃“人之言”,而达到“天之言”的境界。“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然相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是传统美学无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这句话有几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一切森然毕具的美的形态都是其形相。其二,天地以“不言”为美的根本特点,美的创造就是归复自然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不言”是与人为相对的,人为的美是局限的、片面的,它产生于“言”,由知识所控制,它是相对的美,无言之美是绝对的美。其三,天地之美并非与人的世界无涉,我们千万不要将此理解成:中国美学强调自然是最美的,人创造的东西不如自然。因为,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不是西方美学中所说的感性实在,它是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
    儒家哲学虽然关心人伦的建构,但总是将人的道德努力归之于天。天是创造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在儒家,如果说有个大美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在主观,不在客观,也不在主客观的结合,而在天。天是什么?天不是自然对象,也不是遥在天国的至上神,天为绝对之创造本体,显而为万物,从而生生化化,有物有则。
    当孔子说“予欲无言”,弟子以如果先生不言,何以领教询问时,孔子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来作答。在他看来,无言可以合天,天不言,而创造不已。他对逝者如斯的感叹也包含这样的思想。天是一无言的创造本体,正所谓江山浑在眼,宇宙付无言。
    《周易・系辞传》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寂然不动,言道体,道体为无声无息、无形无相、静而不动。感而遂通天下,记一体灿著,天下万事万物生生化化,因一体而生,因一体相连。一体有寂然之美。这是一种本体的美,乃大美不言之体。《诗・周颂・维天之命》说:“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这两句诗为儒家所重视,《中庸》将其作为“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特点。天,即本体。命,即本体之流行。“於穆”含有深远、深奥、深透、静穆之义,是对天之本体的形容。正如《中庸》结篇时所说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天地无声无息,创造不已,是至深之道,有至美在焉。
    天之美,是绝对之美,是美本身。绝对之美,乃无言之美。儒家树立一个无言的美的本体,突出其创造特性,也突出对这种美的把握,只能走默然体验的道路。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落花无言》)
    材料二:
    庄子认为真正的大美是无法用言语传达的,它流行于天地宇宙之间,言语永远不能描绘出宇宙自然的本质。《庄子・齐物论》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从文中可以看到,此时的庄周已经与蝴蝶合为一体,物我交融。他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身的存在,甚至认为他就是蝴蝶,蝴蝶就是他,他进入了一种无限愉悦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他直接感受到的。这种境界不是来自语言、意识,而是忘言、忘意,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庄子认为美学意义上最主要的审美对象是无限的美、大美,这种大美是超越自我的,是精神上的一种纯审美。庄子认为在无限的时空、宇宙、自然面前,人显得更加渺茫。因此中国绘画受庄子这一思想的影响,主张回到本色的自然中去,追求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描绘不加任何修饰的本色自然。
    同时庄子进一步扩大了审美范围,将“丑”纳入审美范围,突破传统对丑的定义,认为丑并非就是不美,丑只是外在,而内在人格、精神、理想才是最重要的。在《庄子》中,有很多寓言描绘的就是或相貌丑陋或肢体残缺的人。庄子借用这些形象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美与丑的区别。受庄子“丑非不美”思想影响,在中国传统古代艺术审美中,文人更注重大巧之拙,甚至向往枯槁之美。这一点,在中国书法中尤为明显,中国书法就提倡生、拙、老、辣。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书法从不追求逼真美丽的景物描绘,而是注重寻找生命的真理。
    而在审美之中大美是无需言语的,正是庄子主张的大美不言。当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已经无法用言语传达,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这正是庄子所说的不可言论、不可意致的一种至高至美的境界,即“大美不言”。
    (摘自于海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只有不通过任何言语来描述世界,才能感受事物之美,达到“天之言”的境界。
    B.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中确立了“不言之美”作为美的本体的地位。
    C.庄周梦蝶这种无限愉悦的审美境界是庄周直接感受到的,是庄周在人为意识下产生的。
    D.庄子笔下有很多相貌丑陋或肢体残缺但品格高尚的人,他们在庄子眼中是丑的、不美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地有大言而不美”这句话中,庄子以不言为美作为美的判断标准,认为天地是不言之美的体现者。
    B.儒家认为大美的世界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又不是主客观结合的,而是在天这个绝对创造的本体。
    C.儒家和道家的大美思想从根本上是不同的。儒家认为,天是不言的,是绝对的创造本体,它默然而创造。
    D.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和“逝者如斯”的感叹都包含着天不言,却创造不已的思想。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B.《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C.《二十四诗品・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D.《桐柏观》:“半夜人无语,中宵月送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就当下人们热衷于整容这一现象,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1]        


Q:文档中的材料一主要探讨了什么?
A:材料一主要探讨了无言之美,即放弃“人之言”,达到“天之言”的境界,“天之言”是以生命的本然相去呈现,而非以人的知识去言说。
Q:材料二中庄子对大美的观点是什么?
A:庄子认为真正的大美是无法用言语传达的,它流行于天地宇宙之间,言语永远不能描绘出宇宙自然的本质。
Q:材料一中“天之言”的境界具体是怎样的?
A:“天之言”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然相去呈现。
Q:文档中提到“天地有大言而不美”,这句话体现了庄子怎样的判断标准?
A:庄子以不言为美作为美的判断标准,认为天地是不言之美的体现者。
Q:哪些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A:《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Q:材料一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A:暂未明确给出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答案,可从提出无言之美概念、阐述“天之言”境界、对比“人之言”与“天之言”等方面分析。
Q:结合材料二,谈谈对当下人们热衷于整容这一现象的看法。
A:庄子认为真正的大美是无法用言语传达的,整容是一种通过外在手段改变容貌的行为,往往是为了迎合社会的审美标准。然而,真正的美应该是自然的、内在的,不应过分追求外在的完美。整容可能会让人失去原本的自然之美,也可能带来风险和副作用。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质,以自然的状态去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Q:文档中提到的无言之美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A:无言之美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过分依赖言语去表达和理解事物,可以通过感受生命的本然相去体验美。例如在欣赏自然风景时,不一定要用言语去描述,而是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Q:庄子的大美观点对我们的审美观念有什么启示?
A:庄子的大美观点启示我们不要局限于言语所能表达的美,要学会欣赏自然、质朴、内在的美。在审美过程中,不要被表面的形式所束缚,而是要去感受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魅力。
Q:文档中的观点在文学作品中有哪些体现?
A: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无言之美的体现,如一些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境的营造,让读者感受到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美。庄子的思想也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如对自然、自由、无为等的追求。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