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语文公开课

share

如何上好语文公开课
高州一中 曾忠


    今年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以及语文社前社长王旭明就学校公开课、示范课发表言论,建议取消公开课、示范课,这引发了广大教师的争议。他认为,“教学不是演出,应该取消各种各样的公开课、示范课,不许在折磨和摧残学生,所谓的公开课和示范课都是将学生们从教室拉到讲台上进行表演,这是对学生权益的侵犯!”众所周知,公开课不是常规课,是精品课,是代表课,代表教师个人甚至是学校科组最高水平;是磨课,可能磨掉不成熟的思考和不切实际的做法,也可能磨掉教师的个性,磨掉教师的独立思考,变得圆滑无比,左右逢源;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先进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甚至是学校的至高荣誉。公开课承受着教学不能承受之重。不能否认公开课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但其伪教学的倾向确实令人忧思。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下各种名目的公开课又有多少“真”呢?公开课为什么公开?向谁公开?公开的又是什么呢?公开课到底有没有这么难上?费尽(也可能是浪费的“费”)上课老师几天甚至几个月的心血。刘从良老师主张“我自己是怎样学语文的,我就怎样教语文”,一言中的,指出了教学的底层逻辑。公开课亦应如此。公开课应体现“教学相长”,而“教学相长”首先是教师的“学”,然后才是教师的“教”。一节课下来,不仅要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还要问教师自己学到了什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能者为师。课堂不是神坛,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最好地方。课堂应叫“学堂”。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同样,学生也是老师最好的老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而批判性思维在语文公开课上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因为这样可以逼出语文公开课的“真”。“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它要求思考者保持理性和客观,基于事实和逻辑进行推理。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对假设的批判性思考,要求思考者具备好奇心、思想开放、相信理性、灵活、公正、诚实地面对个人偏见,并谨慎地做出判断。”简而言之,一是质疑,二是反思。一节没有语言揣摩和思想碰撞的语文公开课值得怀疑。有老师发现,某些语文公开课上,学生居然没有翻过课本。让教学在空中飞,成了最美的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近日笔者要评讲一份小说阅读练习,如果要上公开课,我会这样上,不必磨来磨去,只要教师真学和真诚交流就行了。原题及参*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
    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
    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
    又是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
    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
    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
    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
    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
    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
    “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
    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
    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
    牛一动不动。
    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
    “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他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
    “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
    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
    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
    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
    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线索清晰、情节集中,以曼纽尔多次对牛的进攻为线索,集中选取典型的决斗情节,在多次失败与最后成功的情节中凸显出了曼纽尔对斗牛活动的热爱。
    B.“它全身都是骨头”,通过对旁观者埃斯南德斯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与曼纽尔决斗的公牛瘦骨鳞峋的特点,在提示曼纽尔的同时也暗含了对他的担忧。
    C.小说善于制造反差,从观众起初的察不可遏到最后的鼓励欢呼;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突显了勇者的力量和人性的张力。
    D.小说使用多种叙述人称,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将写作者的客观叙述与主人公的主观情感相融合,既客观冷静地再现了故事,又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2.“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3.本文和《老人与海》均塑造了硬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异同点。

[1]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