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一)

share

    1、判断题  孔子、孟子、董仲舒思想一致的地方是 ( ?)
    A.克己复礼
    B.性本善思想
    C.仁的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
    2、判断题  图为1970年4月2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残页,报道中有这样的文字:“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报纸报道的是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我国第一颗导弹实验成功
    D.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3、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共举行了14次国庆阅兵即庆典活动,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 4周年阅兵式上,抗美援朝志愿兵代表团出现在观礼台上
    B 6周年阅兵式上,受阅部队的新军装上有了军衔标志
    C 35周年庆典上,农民方队打出“联产承包好”的标语
    D 60周年庆典上,大学生方队打出“小平您好”的条幅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5、判断题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
    工业资金
    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
    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
    新增资本
    /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 500
    
16.7
    
750
    
材料二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3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2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1]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