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5届高三11月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南省2025届高三11月
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得以证实的进化生物学预测之中,于2004年发现的鱼类与两栖类之间的过渡形态生物堪称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这是一种被称为提塔利克鱼的化石物种。它解答了很多关于脊椎动物如何登上陆地的谜题。这一发现强有力地支持了进化论的正确性,不禁令人击掌称快。
直到大约3.9亿年前,地球上唯一的脊椎动物就是鱼类。但我们发现,3000万年之后,出现了明显可以行走于陆地上的四足动物。这些早期的四足动物与今天的两栖类有许多相像之处:它们都有扁平的头部和身体、清晰可辨的颈部、发育良好的腿及肢带。然而它们又与早期的鱼类显示出极强的联系,特别是被称为“肉鳍鱼”的种类。肉鳍鱼的鳍内多骨,足以在湖溪的浅滩上支撑自己的身体。早期四足动物所具有的与鱼类近似的结构包括:鳞、肢骨和头骨。
早期鱼类如何进化才能够在陆地上存活?芝加哥大学的尼尔・舒宾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来研究从鳍到四肢的进化,因而得以详细了解这一进化过程的早期阶段。
下面来谈谈相关的预测从何而来。如果3.9亿年前存在肉鳍鱼,却不存在任何陆生脊椎动物,而在3.6亿年前明显出现了陆生的脊椎动物,你认为过渡形态生物会出现在什么年代?当然是两者之间的某个时间点。遵循这一逻辑,舒宾预测:如果存在过渡形态生物,其化石应处于3.75亿年前形成的地层。更进一步讲,这些岩层应该是由淡水沉积物形成的,而非海洋沉积物,这是因为晚期的肉鳍鱼和早期的两栖类都生活在淡水之中。
然后,舒宾和他的同事找来了大学地质学课本,其中有暴露在外的淡水沉积岩的分布图。最终,他们锁定了一处年代合适的发掘地点――加拿大北部位于北冰洋中的埃尔斯米尔岛,一处从未被古生物学家探查过的地点。在长达五年耗资不菲的搜索中,他们一无所获。但接下来,他们终于撞上了有价值的发现:一组化石彼此堆叠在一起,位于源自一条古溪的沉积岩中。当舒宾第一眼看到岩石中初露峥嵘的动物面部化石时,就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过渡形态生物。为了对当地的因纽特人表示敬意,并对那些捐款支持此次考查的人们表示感谢,这种化石被命名为提塔利克鱼。
提塔利充鱼的特征使之成为了在它之前的肉鳍鱼与在它之后的两栖动物之间的直接联系点。它拥有鳃、鳞、鳍,明显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鱼。但它同时还有类似于两栖动物的特征,比如它的头部像蝾螈一样是扁平的,眼睛和鼻孔不在头骨的两侧,而是位于头骨上方。这意味着它生活在浅水之中,能够在水面之上进行观察,甚至是在水面之上呼吸。它的鳍已经变得更有力了,足以把自己弹高一些,更好地探查周遭的环境。此外,像早期的两栖动物一样,提塔利克鱼具有颈部。要知道,鱼类没有颈部,它们的头部与肩部是直接连接在一起的。
更为重要的是,提塔利克鱼有两个全新的特征,非常有利于其后代移居到陆地上。第一,提塔利克鱼拥有一套强大的肋骨,有助于把空气吸入肺中,并从鳃中获取氧气――提塔利克鱼可能同时采用这两种呼吸方式。第二,不同于肉鳍鱼鳍内众多的微小骨头,提塔利克鱼的肢骨数量更少,但更为有力;而且其骨头的数量和位置与此后发展起来的所有陆生动物都是一致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事实上,对这种鳍肢的最佳描述方式是:部分是鳍,部分是腿。
很明显,提塔利克鱼已经很好地适应了浅溪中的生活:它们可以在水中徐缓地爬行,在水面外观察环境,还能呼吸空气。有了这样的身体结构,我们完全可以预想下一个进化步骤,一个可能包含了新行为的重要进化步骤:少数几条提塔利克鱼的后代有可能足够勇敢,用它们有力的鳍肢前去离水较远的地方探险。或许是为了到达另一条溪流,就像如今热带奇特的弹涂鱼那样;或许是为躲避捕食者;又或许是为了在早已经进化登陆的巨大昆虫中寻找食物。只要登陆的冒险旅程对生存有利,自然选择就能把那些探险者们最终从鱼类塑造成两栖类。提塔利克鱼迈向岸上的一小步,却是所有脊椎动物的一大步,最终造就了今天仍旧生活在陆地上的每一种有脊椎骨的动物。
不过,提塔利克鱼自己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开始岸上的新生活。比如说,它还没有进化出可供行走的鳍肢,而且仍旧带有水下呼吸用的内鳃。所以我们可以做出另一个预测:在地球上某个3.7亿年前形成的淡水沉积岩地层中,存在一种非常早期的陆生动物,它与提塔利克鱼相比有着退化了的鳃和更强有力的鳍肢。
提塔利克鱼告诉我们,人类的祖先可以一直上溯到一种头部扁平的肉食性鱼类,它们平时埋伏在小溪的浅水之中等待猎物。这种化石奇迹般地在鱼类与两栖类之间建立了联系。更为神奇的是,人们不仅预见到了它的发现,还准确预言了其地层年代和所处位置。
(摘编自杰里・A・科因①《为什么相信达尔文》)
【注】①〔杰里・A・科因〕世界顶尖的进化生物学家之一。
1. 根据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体现出提塔利克鱼与其鳍肢正确对应关系的一项是( )
A.
B.
C.
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