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点巩固《刑法》(2017年最新版)

share

    1、单选题  派出所长陈某在“追逃”专项斗争中,为得到表彰,在网上通缉了7名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并且已受过治安处罚的人员。虽然陈某通知本派出所人员不要“抓获”这7名人员,但仍有5名人员被外地公安机关“抓获”后关押。关于陈某行为的性质,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_____
    A: 陈某的行为构成滥用职权罪
    B: 陈某的行为构成玩忽职守罪
    C: 陈某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
    D: 陈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参*: A
    本题解释:
    参*:A
    解析:滥用职权罪(《刑法》第397条)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超越职权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务,或者故意违法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①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②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超越职权或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可能会发生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③客观方面表现为滥用职权处理事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④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对社会公务的正常管理秩序。
    玩忽职守罪(《刑法》第397条)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①犯罪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②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③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玩忽职守的行为,并对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④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
    非法拘禁罪(《刑法》第238条)是指故意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其构成要件是:①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这一犯罪。②主观方面是出于故意,并且行为人具有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目的。③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拘禁他人的行为。④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本题中派出所所长陈某为得到表彰,在网上通缉了7名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并且已受过治安处罚的人员,致使5名人员被外地公安机关“抓获”后关押。其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符合滥用职权罪的构成要件。故本题中选项A为正确答案。
    2、多选题  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有_____
    A: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B: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犯罪集团的全部罪行处罚
    C: 事前与盗窃犯罪人通谋、事后为其销赃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D: 实行犯的实行行为超过了共同犯罪故意范围的,其他共同犯罪人对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参*: ABCD
    本题解释:
    【答案】ABCD。解析:《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故选项A正确。《刑法》第26条第3款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故选项B正确。一般地,若事前通谋,事后按照约定对犯罪分子犯罪所得赃物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应按犯罪分子所实施的特定犯罪的共同犯罪处理,故选项C正确。在共同犯罪中,实行过限行为,由实行该种行为的人独自承担刑事责任,其他共同犯罪人对此不负刑事责任,故选项D正确。本题应ABCD。
    3、单选题  犯罪未完成形态存在于_____
    A: 某些直接故意犯罪中
    B: 所有直接故意犯罪中
    C: 某些直接故意犯罪和某些间接故意犯罪中
    D: 所有直接故意犯罪和某些间接故意犯罪中
    参*: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首先,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之中,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其次,间接故意需要危害结果的发生才能认定间接故意,而危害结果一旦发生就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状态,所以间接故意中也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状态。最后,并不是所有的直接故意中都有未完成状态。举动犯只要行为人一实施犯罪行为,就达到既遂,所以也不可能有犯罪的未完成状态。故选A项。
    4、单选题  下列何种情形下,在侦查期间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侦查机关许可?_____
    A: 犯罪嫌疑人甲,犯盗窃罪
    B: 犯罪嫌疑人乙,犯合同诈骗罪
    C: 犯罪嫌疑人丙,犯间谍罪
    D: 犯罪嫌疑人丁,犯侵犯商业秘密罪
    参*: C
    本题解释:
    C[解析]《刑事诉讼法》第37条第3款规定,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在侦查期间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侦查机关许可。间谍罪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故本题应选C。
    5、单选题  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_____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疏忽大意的过失
    参*: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李某明知私拉电网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在自己的花房周围拉电网,并且未采取任何防止结果出现的措施,对出现的结果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所以是间接故意。
    6、单选题  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且数额较大的,应以_____定罪处罚。
    A: 受贿罪
    B: 贪污罪
    C: 职务侵占罪
    D: 徇私枉法罪
    参*: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刑法》第39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382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7、单选题  张大妈于某日清晨在路边捡到一名弃婴,带回家中抚养十几天后,将该弃婴以8000元价格卖给邻村刘某。张大妈的行为构成_____
    A: 遗弃罪
    B: 诈骗罪
    C: 拐骗儿童罪
    D: 拐卖儿童罪
    参*: D
    本题解释:
    【答案】D
    【解析】拐卖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或者中转儿童的行为。行为人只要明知是拐卖儿童的犯罪活动,而实.施了上述六种行为中任何行为之一的,就构成拐卖儿童罪。
    8、单选题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占有公共财物的,构成_____。
    A: 挪用公款罪
    B: 贪污罪
    C: 挪用资金罪
    D: 受贿罪
    参*: B
    本题解释:
    参*:B
    解析: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9、单选题  纪某因为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刑满释放后7年,禁不住朋友的再三恳求,帮助朋友贩卖了30克毒品。纪某的行为_____
    A: 属于毒品犯罪的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B: 属于毒品犯罪的惯犯,应当从重处罚
    C: 属于毒品犯罪的再犯,应当从重处罚
    D: 定贩卖毒品罪,加重处罚
    参*: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毒品再犯制度。《刑法》第356条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节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这是刑法关于毒品再犯制度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本题中,纪某因运输毒品罪被判过刑之后,又犯贩卖毒品罪,构成毒品再犯,应当从重处罚。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0、单选题  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可能_____。
    A: 都是主犯
    B: 都是从犯
    C: 都是胁从犯
    D: 有的是主犯,有的是从犯
    参*: D
    本题解释:
    参*:D
    解析:根据《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共同犯罪中行为人有两人以上,因此教唆犯可能是主犯,也可能是从犯。
    11、多选题  刑法是法律体系中重要的法律部门,下列各项中属于刑法的任务的是_____。
    A: 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 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 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D: 维护社会秩序
    参*: ABCD
    本题解释:
    ABCD[解析]《刑法》第2条明确了我国刑法的任务,即“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由此可知,A、B、C、D四项均是我国刑法的任务。
    12、单选题  某甲,男,16岁,因与其父共同涉嫌贪污而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在审查起诉过程中,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诉人讯问某甲时,下述正确的做法是_____。
    A: 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
    B: 应当通知其监护人到场
    C: 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
    D: 应当通知其聘请的律师到场
    参*: A
    本题解释:
    参*:A
    解析:《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对于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诉讼参与人对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
    13、单选题  我国立法上将犯罪分为10类,并通过刑法分则第一至十章分别予以论述,这种分类主要是依据_____
    A: 主体的不同
    B: 客体的不同
    C: 主观要件的不同
    D: 客观要件的不同
    参*: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依据即以犯罪同类客体为主,以犯罪主体或者惩治犯罪的特殊需要为辅,根据此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
    14、单选题  甲为上厕所,将不满1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篱包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4岁男孩乙所为。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案发后,经法医鉴定,甲在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依此情况,甲的行为构成何罪?_____
    A: 过失致人死亡罪
    B: 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
    C: 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
    D: 故意杀人罪
    参*: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甲过失致乙死亡,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又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即产生杀人的故意,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15、单选题  某甲在公共汽车上窃取某乙人民币3000元,下车时被某乙发现,要将其扭送派出所途中,甲猛地将乙打倒在地,窜入一死胡同,被群众抓获,某甲的行为应认定为_____。
    A: 构成抢劫罪
    B: 构成盗窃罪
    C: 构成抢夺罪
    D: 尚未构成犯罪
    参*: A
    本题解释:
    参*:A
    解析:甲的行为构成转化抢劫罪。参见《刑法》第269条: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16、单选题  盗窃罪属于_____
    A: 故意和过失犯罪
    B: 过失犯罪
    C: 故意犯罪
    D: 故意或过失犯罪
    参*: C
    本题解释:
    【答案】C。
    17、单选题  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体现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_____
    A: 犯罪客体
    B: 犯罪客观方面
    C: 犯罪主体
    D: 犯罪主观方面
    参*: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体现犯罪实质特征的犯罪要件是犯罪客体。
    18、单选题  工人孙某休假回村,一日主动携带邻居6岁小孩进入村旁林深路险、豺狼出没的山林中狩猎玩。走入森林约5公里的时候,两人失散。孙某继续独自狩猎,之后既不寻找小孩,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便径直回县城工作单位。4日后,邻居在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孙某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一种?_____
    A: 故意杀人
    B: 意外事件
    C: 过失致人死亡
    D: 不构成犯罪
    参*: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孙某明知与自己失散后小孩可能发生危险的情况下,放任危险结果的发生。由题目中孙某既不寻找也不告知小孩家人可知,小孩遭遇危险与否均不违背孙某的意愿。孙某的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选项A正确。选项B、D明显错误。选项C与孙某的主观要件不符,孙某对于危害结果抱放任而不是反对的态度。选项C不正确。
    19、单选题  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苏臼保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巳嗽币艺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_____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疏忽大意的过失
    参*: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题中甲为逃避检查,不顾抓着车门的乙,在疾驶中突然刹车,致乙重伤,甲明知其行为会发生危害后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是典型的间接故意。根据题中条件,甲只为摆脱乙,并不具有杀人的直接故意,只是采用了不计后果的方法。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也不构成过失。故正确答案为B。
    20、单选题  下列哪一种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_____
    A: 甲打电话邀约其朋友李某一起去实施抢劫
    B: 乙向其朋友赵某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
    C: 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
    D: 丁为方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调查
    参*: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选项A属于为了抢劫制造条件的行为,构成犯罪预备;选项B只是犯意表示,不构成犯罪;选项C属于为了盗窃制造条件的行为,构成犯罪预备;选项D属于为了抢劫制造条件的行为,也构成犯罪预备。
    21、单选题  甲、乙同在某农贸市场卖猪肉,一日甲因抢了乙的顾客而被乙殴打,后被人拉开。甲极为窝火,回到自己的摊位,拿起切肉刀向乙胸部刺去,致乙死亡。甲的行为属于_____。
    A: 正当防卫
    B: 防卫过当
    C: 假想防卫
    D: 事后防卫
    参*: D
    本题解释:
    D[解析]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防卫过当是指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事后防卫是指不法侵害结束之后,即行为人被制服、丧失侵害能力、自动中止、逃离现场等情形下所进行的防卫。据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22、多选题  甲、乙共谋伤害丙,进而共同对丙实施伤害行为,导致丙身受一处重伤,但不能查明该重伤由谁的行为引起。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_____
    A: 由于证据不足,甲、乙均无罪
    B: 由于证据不足,甲、乙成立故意伤害(轻伤)罪的共犯,但都不对丙的重伤负责
    C: 由于证据不足,认定甲、乙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较为合适
    D: 甲、乙成立故意伤害(重伤)罪的共犯
    参*: ABC
    本题解释:
    【答案】ABC。解析:共同犯罪的特点是须两个人以上,有共同的故意、有共同的行为。“甲、乙共谋伤害丙,进而共同对丙实施伤害行为”,因此甲乙属于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的犯罪行为是由每个犯罪人的单个的犯罪行为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犯罪的危害结果是由共同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因此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的犯罪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和犯罪的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每一个单个的犯罪人的行为也和犯罪的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作为共同犯罪人的甲乙2人均应构成故意伤害罪。因此选ABC三项。
    23、单选题  我国刑法关于刑法溯及力的规定,采用的是_____。
    A: 从新原则
    B: 从旧原则
    C: 从旧兼从轻原则
    D: 从新兼从轻原则
    参*: C
    本题解释:
    C[解析]《刑法》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故我国刑法的溯及力采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24、单选题  某民政局工作人员冯某利用职务便利挪用救济金2万元进行营利活动。冯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_____
    A: 挪用特定款物罪
    B: 挪用公款罪
    C: 职务侵占罪
    D: 挪用资金罪
    参*: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根据《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因此本题选B。
    25、单选题  我国刑法规定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是指_____
    A: 受害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
    B: 犯罪人居住在我国领域内
    C: 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D: 受害人与犯罪人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
    参*: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刑法》第6条第3款规定,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26、单选题  甲将车停在银行门口,到银行办事,办完事出来倒车时,将蹲在汽车尾部玩耍的两岁男孩轧死。甲的行为属于_____。
    A: 疏忽大意的过失
    B: 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意外事件
    参*: A
    本题解释:
    A[解析]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本题中甲并没有预见到结果的发生,故A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这是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
    27、单选题  李某因触犯国家法律被判刑入狱,但并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这意味着李某在服刑期间_____
    A: 没有选举权
    B: 经过有关机关批准可以行使选举权
    C: 可以行使选举权
    D: 暂时被停止行使选举权
    参*: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对于判处有期徒刑、拘役并不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在服刑期间是否剥夺政治权利的问题,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下列人员准予行使选举权: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被羁押,正在侦恕⑵鹚摺⑸笈校人民法院或检察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的;正在取保候审或被监视居住的;正在受拘留处罚的。上述人员参加选举,由选举委员会和执行监禁、羁押、拘留或劳动教养的机关共同决定,可以在流动投票箱投票,或者委托有选举权的亲属或其他选民代为投票。被判处拘役、受拘留处罚或被劳动教养也可于选举日回原选区参加选举。
    28、单选题  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明知孩子丙可能因为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_____。
    A: 均为直接故意B.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C: 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D.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参*: B
    本题解释:
    参*:B
    解析: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我国刑法规定的大部分犯罪都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从题意可知,甲对乙是直接故意,对丙是间接故意。
    29、多选题  下列刑事案件应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是_____。
    A: 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
    B: 恐怖活动案件
    C: 可能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
    D: 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
    参*: ABD
    本题解释:
    ABD[解析]《刑事诉讼法》第20条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刑事案件:(一)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据此可知,本题应选ABD。
    30、单选题  山海关海关负责人陈广天,在负责查处一起案值巨大的走私案件时,本应移送检察机关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但陈广天由于接受行为人贿赂人民币2万元,便大事化小,以行政处罚代替了刑事处罚,陈广天的行为应定性为_____。
    A: 已构成受贿罪
    B: 已构成放纵走私罪
    C: 已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D: 已构成受贿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应实行数罪并罚
    参*: D
    本题解释:
    参*:D
    解析:受贿罪,是指国家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务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的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个人受贿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构成受贿罪。陈某的行为符合此罪的构成要件,构成受贿罪。依据《刑法》第四百零二条的规定,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行为。陈某的行为显然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选项D正确。
    31、单选题  李某系A市建设银行某储蓄所记账员。2002年3月20日下午下班时,李某发现本所出纳员陈某将2万元营业款遗忘在办公桌抽屉内(未锁)。当日下班后,李某趁所内无人之机,返回所内将该2万元取出,用报纸包好后藏到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垃圾箱中,并用纸箱遮住垃圾袋。次日上午案发,赃款被他人找出。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_____
    A: 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既遂
    B: 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未遂
    C: 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既遂
    D: 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参*: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贪污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受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本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还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
    贪污罪与盗窃罪的区别是:①前者除侵犯财产外还侵犯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后者只侵犯了财产;②前者的对象仅限于公共财物,后者的对象既可以是公共财物,也可以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物;③前者的行为包括利用职务之便的侵吞、窃取、骗取及其他手段,后者的行为分别是特定的窃取、骗取与侵占行为,不存在利用职务之便的问题;④前者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后者的主体为一般主体。本题中李某虽然在行为方式上是窃取,似乎符合贪污罪客观方面的特征,但李某所窃取的2万元营业款并没有利用其记账员的职务便利,因为营业款是出纳员保管,所以其行为构成盗窃罪。
    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区别是:盗窃行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时,就是既遂。至于行为人是否最终达到了非法占有并任意处置该财物的目的,并不影响既遂的成立。本题中李某已经将营业款藏到垃圾袋中,在事实上已经脱离了银行的控制,因此,其行为已经构成盗窃既遂。
    32、多选题  下列属于共同犯罪中从犯的是_____
    A: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人
    B: 在犯罪集团中的非组织、领导者
    C: 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人
    D: 被教唆实施犯罪的人
    参*: AC
    本题解释:
    【答案】AC。解析:《刑法》第27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33、单选题  符合下列哪一情形而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不构成累犯?_____
    A: 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以后
    B: 赦免以后
    C: 缓刑考验期满以后
    D: 假释考验期满以后
    参*: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刑法》第65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所以A、B不选。
    《刑法》第85条规定“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所以,假释考验期满符合刑罚已经执行完毕的条件,可以构成累犯,选项D不选。
    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不属于刑罚执行完毕,所以C选项应选。
    34、单选题  涉嫌犯罪被侦查机关立案侦查和被检察机关审查是否提起诉讼的人,称其为_____。
    A: 涉案嫌疑人
    B: 作案嫌疑人
    C: 宽泛嫌疑人
    D: 犯罪嫌疑人
    参*: D
    本题解释:
    D[解析]略
    35、单选题  王某潜入某工厂仓库盗窃,将仓库货物(价值2万元)扔到院墙外,准备一会儿翻墙出去再捡,偶尔经过此处的刘某发现该货物无人看管,遂将其拿走,据为己有。10分钟后,王某来到院墙外,发现货物已无踪影。对于王某、刘某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_____
    A: 王某成立盗窃罪(未遂),刘某成立盗窃罪(既遂)
    B: 王某和刘某成立盗窃罪共犯(既遂)
    C: 王某成立盗窃罪(既遂),刘某成立侵占罪
    D: 王某成立盗窃罪(未遂),刘某成立侵占罪
    参*: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盗窃罪既遂的通说认为,财物离开占有人的实际控制即构成盗窃罪既遂,本案中,王某已经将价值2万元的货物窃得,并扔出墙外,此时,该财产已经离开了占有人的实际控制范围,因此,王某构成盗窃罪的既遂,所以可以排除A项和D项。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刘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不属于自己的货物据为己有,构成侵占罪。本题正确答案是C项。
    36、单选题  关于量刑情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从重处罚是指应当在犯罪所适用刑罚幅度的中线以上判处
    B: 从重处罚是在法定刑以上判处刑罚
    C: 从重处罚不一定判处法定最高刑
    D: 减轻处罚也可以判处法定最低刑
    参*: C
    本题解释:
    参*:C
    本题考查的是对从重、减轻处罚的理解。
    命题人选择几个考生容易发生误解的地方进行考查。
    本题对正确理解从重、从轻、减轻处罚是有价值的。
    对于从重处罚,首先要掌握的是:它是在法定刑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从重、从轻都是在法定刑限度以内判处刑罚,加重、减轻都是在法定刑限度以外判处刑罚。
    基于罪刑法定原则,我国刑法并无加重处罚的规定。
    其次.从重处罚是根据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从重处罚,并不一定是在犯罪所适用刑罚幅度的中线以上判处。因为每个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和所犯罪行的具体情节千差万别,对有些人的犯罪可能必须判处中线以上的刑罚才算“从重处罚”,对有些人在中线以下判处可能就是“从重处罚”了。既然在“从重处罚”时还可能在中线以下判处刑罚,从重处罚当然不一定判处法定最高刑了。所以,选项C正确。
    减轻处罚一定要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而且不能判处法定最低刑。法定最低刑是从轻处罚的底线。如何正确量刑已经成为高频考点。大家要掌握从重、从轻、加重、减轻如何适用。尤其要改变一个错误观念:从轻、从重量刑一定要在犯罪所适用刑罚幅度的中线以上判处。从轻、从重可以在犯罪所适用刑罚幅度的中线以上判处,也可以在中线以下判处,关键看行为人本身的犯罪严重程度。《刑法》第62条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刑法》第63条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请注意这里的“以下”是不含本数的。即不能判处法定最低刑,只能判处低于法定最低刑的刑罚。
    37、多选题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之处包括_____
    A: 目的相同
    B: 行为的对象相同
    C: 前提相同
    D: 危害来源相同
    参*: AC
    本题解释:
    【答案】AC。解析:本题考说闹识点是: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异同。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相同点在于:(1)目的相同。两者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2)前提相同。两者都必须是合法权益正在受到侵害时才能实施;(3)责任相同。两者超过法定的限度造成相应损害后果的,都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本题的选项中,选项AC都是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相同点,而选项BD都是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38、单选题  李某属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私自动用了一笔数额较大的公款去炒股,一个月后被领导发现,其行为属于_____
    A: 贪污罪
    B: 挪用公款罪
    C: 滥用职权罪
    D: 职务侵占罪
    参*: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李某是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并且挪用数额较大,用于炒股,构成挪用公款罪,所以选B。
    39、单选题  金融犯罪的表现形式不同。下列属于金融犯罪的是_____。
    A: 对违法票据承兑、付款
    B: 由于外部事件造成的操作风险
    C: 由于银行自身不完善的流程造成的操作风险
    D: 由于银行自身不完善的系统漏洞造成的操作风险
    参*: A
    本题解释:
    A[解析]金融犯罪,是指发生在金融活动过程中,违反金融管理法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法》第189条第1款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票据业务中,对违反票据法规定的票据予以承兑、付款或者保证,造成重大损失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B、C、D三项不构成金融犯罪。故本题选A。
    40、单选题  李某在下夜班回家的路上,发现有人正盗窃工厂仓库中的生产器材,便上前阻拦。窃贼掏出匕首刺向李某,搏斗中,窃贼被李某用力推倒在地,头撞在被盗器材的铁角上当场死亡。李某的行为是_____
    A: 正当防卫,不承担刑事责任
    B: 过失致人死亡,承担较轻的刑事责任
    C: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D: 间接故意杀人,但由于李某是为了保护他人的利益,应当免除刑事责任
    参*: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制止不法侵害且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本题中李某为了使集体财产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实行防卫,属于正当防卫。由于歹徒当场使用暴力手段抗拒抓捕,其犯罪性质已经由盗窃罪转化为抢劫罪。《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因此李某将窃贼推倒在地,致其死亡的行为属于特殊防卫,不负刑事责任。选项A为正确答案。
    41、多选题  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_____
    A: 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B: 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 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D: 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参*: AD
    本题解释:
    【答案】AD。解析:所谓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要成立共同犯罪,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共同故意犯罪不仅是共同实施故意犯罪行为,共同实施犯罪预备行为也构成共同犯罪。本题中,“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这就表明甲与乙在犯罪预备阶段有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因此甲和乙是故意杀人的共犯。可以排除B选项。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的行为意味着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共同犯罪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将单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和共同犯罪行为割裂开。如果共同犯罪中的一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达到了既遂状态,也就意味着所有共同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也达到了既遂状态。本题中,甲和乙共同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在犯罪实施阶段,甲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参与,乙继续在甲和乙的共同故意的支配下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并达到了既遂状态,甲作为共同犯罪人,其行为也自然达到了既遂状态。因此可以排除c选项。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D。
    42、单选题  下列有关监视居住的表述,错误的是_____。
    A: 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B: 监视居住一律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C: 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D: 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
    参*: D
    本题解释:
    D[解析]《刑事诉讼法》第74条规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被判处管制的,监视居住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的,监视居住二日折抵刑期一日。”据此可知,只有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的期限才能折抵刑期。故本题应选D。
    43、单选题  在公诉案件中,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前受刑事追诉的涉嫌犯罪的人被称为_____。
    A: 人犯
    B: 被告人
    C: 犯罪嫌疑人
    D: 犯人
    参*: C
    本题解释:
    参*:C
    解析:提起公诉前叫“犯罪嫌疑人”,审判阶段叫“被告人”,判决之后叫“罪犯”。
    44、单选题  小张犯盗窃罪被一审法院判决并处罚金5000元,小张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法院的判决。对小张并处罚金的执行机关是_____。
    A: 一审法院
    B: 二审法院
    C: 监狱
    D: 公安机关
    参*: A
    本题解释:
    参*:A
    解析:注意执行权的划分,罚金、没收财产和死刑立即执行的执行机关是法院。监狱对有期徒刑及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罪犯有执行权,公安机关对管制、剩余刑期不足一年的罪犯有执行权。因此C、D错误。注意无论在刑事还是在民事程序中,一般都由一审法院执行,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由上级法院执行。A正确,B错误。
    45、单选题  根据《刑法》关于量刑的规定,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
    A: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 对于立功的犯罪分子,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 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D: 累犯不适用缓刑
    参*: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根据《刑法》第68条,一般立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是“应当”。B错误。要牢记一般自首和一般立功都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65条规定,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除外。《刑法》第74条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46、单选题  下列犯罪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是_____
    A: 诬告*
    B: 强迫职工劳动罪
    C: 非法搜查罪
    D: 侮辱罪
    参*: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侮辱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
    47、单选题  下列不适用减刑的是_____
    A: 死缓
    B: 无期徒刑
    C: 有期徒刑
    D: 管制
    参*: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故A为正确答案。
    48、单选题  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以防卫过当罪定罪,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 紧急避险用于解决紧迫情况下合法利益之间的冲突
    C: 防卫过当的场合,其罪过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
    D: 对于事后防卫的,通常按照防卫过当处理
    参*: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选项A的错误在于,防卫过当不是一个具体的罪名;选项C的错误在于,在防卫过当的情况下,行为人仍然具有防卫意图,所以不可能是直接故意;选项D的错误在于,事后防卫与防卫过当完全不同,不能按照防卫过当处理。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49、单选题  某甲捏造某乙(某机关干部)受贿20000元,并写成小字报四处散发、张贴,致使某乙名誉受到很大损害。某甲的行为属于_____
    A: 诬告*
    B: 诽镑罪
    C: 侮辱罪
    D: 报复*
    参*: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构成*。如果某甲向公检法等机关告发意欲使乙受刑事处罚,则构成诬告*。但本案中甲只是将诽镑的情况写成小字报散发。
    50、单选题  李某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缓刑考验期满后,司法机关查获李某在缓刑考验期内,曾经伙同他人盗窃财物价值达3万元,对李某应当如何处理?_____
    A: 不撤销缓刑,以累犯从重处罚
    B: 撤销缓刑,以惯犯从重处罚
    C: 不撤销缓刑,以盗窃罪从重处罚
    D: 撤销缓刑,前后罪数罪并罚
    参*: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刑法》第77条第1款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51、单选题  贾某骑摩托车违章撞伤田某,造成田某腿部表皮破裂。贾某送田某到医院治疗,护士未作皮试,即给田某注射破伤风针,田某因药物过敏而死。贾某的行为对田某死亡而言属于_____
    A: 过失杀人罪
    B: 过失致人重伤罪
    C: 交通肇事罪
    D: 意外事件
    参*: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贾某撞伤田某,但无法预见到田某因医生失职而死亡。贾某撞伤田某并送其至医院的行为于田某的死亡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属于意外事件。
    52、单选题  某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如何处置?_____
    A: 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B: 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C: 适用外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D: 直接驱逐出境
    参*: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了属地管辖原则:“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所以,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之外,均适用我国刑法。A选项正确。
    53、多选题  在罪数形态中,属于处断的一罪的是_____。
    A: 继续犯
    B: 连续犯
    C: 牵连犯
    D: 吸收犯
    参*: BCD
    本题解释:
    BCD[解析]处断的一罪,是指实质上构成数罪,但因其所具有的特征而被司法机关作为一罪处断的犯罪形态,它包括连续犯、牵连犯和吸收犯。连续犯,是指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同一性质的犯罪行为,触犯了同一罪名的犯罪。牵连犯,是指出于一个犯罪目的,而其犯罪的方法或者结果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吸收犯,是指数个不同的行为中,一行为吸收另一个行为,只成立吸收行为一个罪名的犯罪。B、C、D项当选。A项继续犯,是指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持续不间断状态的犯罪,属于实质的一罪。故本题答案应选BCD。
    54、单选题  乙与丙因某事发生口角,甲知此事后,找到乙,谎称自己受丙所托带口信给乙,如果乙不拿出2000元给丙,丙将派人来打乙。乙害怕被打,就托甲将2000元带给丙。甲将钱占为己有。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_____
    A: 按诈骗罪处理
    B: 按敲诈勒索罪处理
    C: 按侵占罪处理
    D: 按抢劫罪处理
    参*: A
    本题解释:
    参*:A
    解析: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首先甲的行为不构成抢劫罪,因为不符合抢劫罪的行为方式。其次,甲的行为也不构成侵占罪,因为侵占罪的前提是合法持有他人财务。
    55、单选题  甲吃饭时与乙发生冲突,将乙打成重伤。在羁押期间,甲精神失常。经鉴定是由于羁押而引发的精神障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甲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减轻处罚
    B: 甲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免除处罚
    C: 甲是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
    D: 甲应当负刑事责任
    参*: D
    本题解释:
    D[解析]《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该法第18条第1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本题中,甲在犯罪时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应当负刑事责任,且甲不具有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量刑情节,因此正确答案为D。
    56、单选题  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本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于本国刑法,体现了_____。
    A: 属地原则
    B: 属人原则
    C: 保护原则
    D: 普遍管辖原则
    参*: A
    本题解释:
    A[解析]刑事管辖原则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也就是解决一个国家的刑事管辖权的问题。一般而言,刑事管辖包括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其中属地原则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在本国领域外犯罪,都不适用本国刑法。故本题选A。
    57、单选题  在刑法的溯及问题上,目前我国采用的是_____
    A: 从新原则
    B: 从旧原则
    C: 从新兼从轻原则
    D: 从旧兼从轻原则
    参*: D
    本题解释:
    【答案】D。
    58、单选题  赵某乘一女工深夜行走至无人处时,大喝一声“放下包”,该女工听到喊声,扔包便跑,赵某的行为构成_____
    A: 抢劫罪
    B: 抢夺罪
    C: 诈骗罪
    D: 不构成犯罪
    参*: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赵某构成抢劫罪,因为在深夜无人处对一单身女工大喝已经对其人身安全形成了实质的威胁,所以应定抢劫罪。
    59、单选题  某晚,甲潜入乙家中行窃,被发现后携所窃赃物(价值900余元)逃跑,乙紧追不舍。甲见杂货店旁有一辆未熄火摩托车,车主丙正站在车旁吸烟,便骑上摩托车继续逃跑。次日,丙在街上发现自己的摩托车和甲,欲将甲扭送公安局,甲一拳将丙打伤,后经法医鉴定为轻伤。本案不能以下列哪一罪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_____
    A: 抢劫罪
    B: 抢夺罪
    C: 盗窃罪
    D: 故意伤害罪
    参*: A
    本题解释:
    参*:A
    解析:甲盗窃后为了逃跑,趁丙不备,夺取丙的摩托车,分别构成盗窃罪和抢夺罪。次日为抗拒抓捕而实施的故意伤害行为构成单独的故意伤害罪。此题考察的是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时空限制。盗窃、诈骗、抢夺转化为抢劫罪的,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当场”指犯罪现场以及犯罪分子刚一离开现场就被及时发觉而立即追捕的过程(被视为犯罪现场的延伸)。本题中被害人丙于次日抓捕甲的行为已不属于犯罪现场的延伸,所以甲的暴力行为不能转化为抢劫罪,而是单独的故意伤害罪。
    60、单选题  甲欲杀死乙,在乙饭碗里投放毒药,不料朋友丙分食了乙的饭菜,甲为了杀死乙,没有阻止丙,结果导致乙和丙均中毒死亡。甲对丙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_____
    A: 过于自信的过失
    B: 疏忽大意的过失
    C: 间接故意
    D: 直接故意
    参*: C
    本题解释:
    【答案】C
    【解析】本题也较简单。甲对于乙的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肯定是直接故意,对于丙的死亡,甲显然不是直接故意。甲为了杀死乙,没有阻止丙,而造成了丙的死亡,根本不存在是不是过失的问题,是典型的间接故意。
    61、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主刑的是_____。
    A: 拘役
    B: 刑事拘留
    C: 死刑缓期执行
    D: 逮捕
    参*: AC
    本题解释:
    AC[解析]刑事拘留与逮捕均属于刑事强制措施,故应排除B、D项。拘役与死刑缓期执行都是主刑。
    62、单选题  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分为_____。
    A: 主犯、胁从犯、预备犯、教唆犯
    B: 首犯、胁从犯、未遂犯、帮助犯
    C: 主犯、实行犯、帮助犯、从犯
    D: 主犯、从犯、胁从犯、同时还规定了教唆犯
    参*: D
    本题解释:
    参*:D
    解析:《刑法》第26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第27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3、单选题  公、检、法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_____个月。
    A: 3
    B: 4
    C: 7
    D: 6
    参*: D
    本题解释:
    参*:D
    解析:《刑事诉讼法》第58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64、单选题  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_____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疏忽大意的过失
    参*: B
    本题解释:
    参*:B
    解析:题中甲为逃避检查,不顾抓着车门的乙,在疾驶中突然刹车,致乙重伤,甲明知其行为会发生危害后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是典型的间接故意。根据题中条件,甲只为摆脱乙,并不具有杀人的直接故意,只是采用了不计后果的方法。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也不构成过失。故正确答案为B。
    65、单选题  对犯罪分子短期剥夺自由,就近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是_____
    A: 管制
    B: 拘役
    C: 刑事拘留
    D: 有期徒刑
    参*: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拘役由公安机关在就近的拘役所、看守所或者其他监管场所执行,在执行期间,受刑人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不得超过1年。
    66、多选题  成立不作为犯罪所要求的特定义务来源为_____
    A: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B: 职务上、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C: 道义上的义务
    D: 行为人先行行为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时所引起的负有防止危险结果发生的义务
    参*: ABD
    本题解释:
    【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特定义务不能只是普通的道德上的义务。如果不存在这种特定义务,则根本不可能构成刑法的不作为。特定义务一般有三个来源:(1)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并非法律规定的任何一种义务,都可以作为刑法中的不作为的根据。只有其他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且为刑法所承认,才是不作为的法律义务的根据。(2)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这一特定义务以行为人具有某种职务身份或从事某种业务并且正在执行为前提,否则,不发生履行该类义务的问题。(3)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由于行为人先前实施的行为(简称先行行为),使某种合法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的危害状态,该行为人产生采取积极行为阻止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这就是由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67、多选题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判须满足的条件包括_____。
    A: 案件事实清楚
    B: 证据充分
    C: 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
    D: 公诉人或自诉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
    参*: ABC
    本题解释:
    ABC[解析]《刑事诉讼法》第208条第1款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判:(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二)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三)被告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故应排除D项。
    68、单选题  对正在进行中的下列哪一种行为可以进行正当防卫?_____
    A: 殴打行为
    B: 诽谤行为
    C: 诬告陷害行为
    D: 贪污行为
    参*: A
    本题解释:
    参*:A
    解析: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要件:
    (1)起因条件。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指存在着具有社会危害和侵害紧迫性的不法侵害行为。(2)时间条件。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指正当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之时实行,不能实行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3)对象条件。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是指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不能及于第三者。(4)主观条件。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是指防卫人主观上必须出于正当防卫的目的,即是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因此选A。
    69、多选题  李某(22岁)伙同其弟(15岁)共同实施诈骗行为,骗取大量财物,则_____
    A: 二人构成共同犯罪
    B: 李某单独构成诈骗罪
    C: 李弟不构成犯罪
    D: 李弟构成犯罪
    参*: BC
    本题解释:
    【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共同犯罪的主体。《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据这一规定,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八种犯罪负刑事责任,在本题中,李弟只有15周岁,对诈骗罪不承担刑事责任,故李某与李弟之间不能成立诈骗罪的共同犯罪,李某单独构成诈骗罪,李弟不构成犯罪,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70、多选题  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包括_____。
    A: 罪刑法定原则
    B: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D: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参*: ABD
    本题解释:
    【答案】ABD。解析:我国刑法总则明确规定的原则只有三个,即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是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71、单选题  吴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年。则他实际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时间应为多少年?_____。
    A: 3年
    B: 10年
    C: 13年
    D: 7年
    参*: C
    本题解释:
    参*:C
    解析:参见《刑法》第58条: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