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发展

share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中公教育解析
    在教育心理学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中,学员往往很容易理解发展过程中的八个阶段相应的冲突以及人格发展任务,但却对后部分自我意识的概念、包含的三种成分理解不够清晰,同时由于学员在普通心理学讲义中有学过人格结构—自我调控系统,因此对于这两部分知识的学习较为不清晰,现对于此部分内容进行梳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层次。其中,自我观念、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
    【例】一个人对自己的优点缺乏信心,过于关注自己的缺点,就会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反之,如果长期自我中心,盲目乐观,就会容易产生自大的心理。因此,对于自己有准确清晰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即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
    【例】一个人在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行为后果时,会产生内疚,羞愧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便是自我体验的作用。
    3.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自我调控包括自立、自主、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自我控制、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
    【例】一个人在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后,调节自己去从事学习活动,就是自我控制激发作用的体现;同时,一个人如果能够意识到自身某些言语或行为的不当,根据实际情形有意识的控制自己,就是自我控制抑制作用的体现。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这是人格的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例】此时的儿童开始使用人称代词“我”,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大都是以我为中心的。
    2.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又称为个体客观化时期。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儿童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判断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又称精神的自我。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日趋强烈;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例】此时的青少年如果自我体验水平高,便可以正确认识到自身价值,不自卑也不自傲。而如果青少年的自我体验水平较低,就会过于关注自身的缺点,不够自信甚至产生自卑的心理。
    珠联璧合:
    1.(单选)按照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成熟的年龄是( )。
    A.7岁 B.3岁 C.12岁 D.18岁
    解析:本题考查对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的掌握。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大约在3岁左右。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7岁、12岁、18岁均不属于心理自我成熟的年龄,属于混淆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2.(判断)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其中,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发展阶段包括:生理自我(1-3岁),社会自我(3岁-少年期),心理自我(青春期)。其中,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故此题正确。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