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名校高三模拟预测作文题及范文:利人利己,和谐共生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利人利己,和谐共生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老子》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理想。如大禹为民治水,十三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因其治水功绩卓著,舜将帝位禅让给他。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后其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身存”)之间的辩证关系,引人深思。
作为高中生,你对老子所说的“利人”和“利己”的辩证关系有何看法呢?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不得少于800字。
审题
【文题解析】:材料中引用了《老子》第七章的内容,表达了天地和圣人通过无私的行为实现了长生和成就理想。因此,这篇作文的核心立意应该是讨论“利人与利己”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关系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题立意:
从个人品德修养角度:老子认为,圣人应具备“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品质。作为高中生,可以借此谈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如何修炼自己的品德,学会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以实现个人成长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
从人际关系角度:利他与利己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可以借此谈论如何处理与他人相处时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关心他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从社会责任感角度:作为高中生,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借此谈论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将利他与利己相结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人生价值观角度:老子的观点启示我们重新审视人生价值观。可以借此谈论如何在面临各种诱惑与压力的情况下,坚守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双重实现。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生,可以从个人品德修养、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人生价值观等角度出发,结合《老子》第七章中的“利人”和“利己”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这一关系的内涵和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引导读者对“利人与利己”的辩证关系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无私的利人,长久的利己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在追求生活的真谛,探寻人生的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利人与利己的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人说,利己是人的天性,人应该追求自身的利益;也有人说,利人才能利己,只有无私的帮助他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成功。而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了利人与利己之间的辩证关系,引人深思。
在老子的眼中,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是因为它们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之所以能成就理想,是因为他们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正是因为他们无私,所以能成其私。这里,老子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无私的利人,才能长久的利己。
无私的利人,并不是说要我们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是要把自己的利益融入到更大的利益中去,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治理洪水,大禹可以十三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无私,成就了他个人的伟大事业,也造福了万千百姓。正因为他无私的利人,才使得他的名声永载史册,使得他的事业得以传承。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能看到许多人过于追求个人的利益,以至于忽略了社会的利益,甚至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他们为了自己的财富、地位、名声,不择手段,甚至违法乱纪。这样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利益,但长远来看,却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甚至可能让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无私的利人,不仅能成就个人的事业,还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满足。当我们看到因为我们的帮助,别人解决了困难,获得了快乐,我们内心也会充满喜悦。这种喜悦,是任何物质利益都无法替代的。正如老子所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只有无私的帮助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心灵的满足。
作为高中生,我们也要明白,无私的利人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无条件的付出,而是要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利人与利己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之,我们应该学习老子的智慧,明白无私的利人,才能长久的利己。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社会的利益,更不要忽视他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