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诗歌鉴赏题的质疑与思考

share

关于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诗歌鉴赏题的质疑与思考
高州一中 曾忠


    虽说“诗无达诂”,但解释也要合情合理。从情感逻辑看,合理比合情更值得关注。对于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诗歌鉴赏题第15题,网上相关的答案解析很多,兼听的同时更需从写作的角度,独立思考,理性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参*】
    第一种解析:C项“惊扰了他的思绪”错。诗人写阶前传来的虫鸣声是为了衬托夜晚的寂静和自己的难眠,从全诗内容来看并没有写虫鸣惊扰了诗人的思绪。
    第二种解析:C.“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错,“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并非虫鸣惊扰了诗人思绪,而是与“几看薄月当轩过”的“几看”相对,是暗暗心惊于时光飞逝,年华空老。故选C。
    笔者认为,无论从字面意思看,还是从深层意思看,“惊扰了他的思绪”言之有理。注释告诉我们,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为什么首联不用“惊闻”而到了颔联才用“惊见”呢?从诗歌结构看,律诗一般遵循“起承转合”的思路来写作。题目为《雨后为山亭独卧》。首联“起”,扣题,“过雨”“卧闻”点题。如果用“惊闻”,显得太过突兀。“刁斗”又名“金柝”、“焦斗”,是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铜质,有柄,能容一斗。按钱文忠先生所解,“刁斗”白天煮饭,晚上打更。它与“吹角”不同。吹角,在古代,这一行为常常出现在军事场景中,用以传达信息、鼓舞士气或警示敌情。“刁斗”与“吹角”所营造的氛围有所不同,后者紧张,前者乃平常之举。颔联“承”,进一步描述“独卧”所见所闻。所见:“几看薄月当轩过”。此句译为短暂的看见微弱的月光从窗前经过。所闻:“惊见阴虫绕砌鸣”。此句译为惊闻秋虫在台阶周围叫。静月寻常见,鸣虫惊醒有心人。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刘梦得也不例外。知人论世,结合注释,不难发现“阴虫”使作者惊觉时光飞逝,下文自然会唤醒内心深处杀敌报国、重振山河的渴望。C项“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言之有理。“几看薄月当轩过”,多年以来薄月窗前过,不知不觉中岁月飞逝。虫鸣自然惊醒心事重重的诗人。“凭轩”一动作值得怀疑。王维《临湖亭》“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中的“当轩”解作“临窗”,是靠近窗口而非依靠在窗台。“当轩”不能理解为“凭轩”。杜甫《登岳阳楼》“凭轩涕泗流”中的“凭轩”有凭栏遥望之意。结合题目中的“独卧”,诗人刘梦得自始至终都应是在床上见闻思,而非C项中的起床后“凭轩望月”。颈联“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转”,虚写,把人置身于想象中的苍茫大地,凸显孤独。自然引出尾联的“合”――抒情,诗人白头心事多,惭愧儿童竟请缨。诗人独卧无奈,儿童勇敢请缨,对比鲜明,愤懑之情跃然纸上。
    全诗大意(直译为主)如下:
    凌空的屋檐(暗指为山亭)雨后空气稍稍清新,我在床上听到相连的营寨传来敲刁斗的声音。(不经意间)多少回微弱的月光从窗前经过,(今夜)突然被台阶四周的秋虫声惊醒,(才发觉岁月已悄然飞逝)。(想到)寂静的夜晚南江汹涌而来,寥寥无几的北斗星高挂城池,(倍感孤独)。如今年老想归家,(但怕)儿童问起请缨之事,只会使自己惭愧不已。
    本文开头提到的两种解析,忽略了全诗的情感逻辑,忽略了题目中“独卧”一词的限制作用,对诗歌理解得太实了,缺少灵活性。如“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对仗工整,纯属是为了表情达意为之,细究“南江”在哪等只会徒劳无功,诗味顿失。注释似乎想引导考生抓住“爱国”等理解“白头心事”,有先入为主之嫌。全诗实虚相生,情感充分蓄势后爆发,水到渠成。平时诗歌鉴赏教学在重情、重想象之余,不要忘了字斟句酌,多从情感逻辑和整体结构上赏析。诗歌鉴赏也需言之有理。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