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提升技巧:思辨性议论文写作的有效路径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思辨性议论文写作的有效路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思辨性写作列为教学重点。其中学习任务群的第六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也明确了教学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这些能力在中学生的思辨性议论文的写作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思辨性议论文写作尤其要抓住论说文的说理特性,强调论说过程中逻辑思维的培养应成为将来论说文的主要训练方向。这一部分,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在高三年级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请同学们说说半个多学期以来在思辨性议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有:
1.审题时对作文题目的剖析与解读不够精准;
2.抓不住关键词内在的逻辑关系;
3.立意不够高,立意没法全面、尽善;
4.思维混乱、逻辑牵强,条理不清晰;
5.找不到谋篇布局之法;
6.找不到思辨的角度。
把这些问题统合起来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找不到进入思辨性议论文写作的有效路径。
有老师曾经总结过一条相对比较简便的路径:“思辨性议论文写作的过程就是用正反合的辩证思维,盘活内心储存。”我们可以把“正反合”比喻成登山的路径,而“盘活内心储存”是为登山准备必备的精神食粮。有了路径和食粮,我们就有可能征服思辨性议论文这座山峰。
“正反合”的过程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可尝试把整个过程拆分为四个部分。
一、理性相信,形成主张
任何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都有其合理性。我们首先要从材料中确立一个观点,正面证明材料中所陈述的观点的合理性。须知,只有观点是远远不够的,理性相信不是盲目相信,正如余党绪在《思辨的力量》一书中所说:“公共理性”,意味着理性所赖以建立的事实、知识、逻辑和价值,应该是公共的,而非个体的……只有经过“实证”与“推理”的,合乎“公共理性”的,有公信力的,才算是“合理”的。也就是说,理性相信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实证”和“推理”的过程,“实证”需要事实,需要素材,“推理”需要逻辑,需要判断。
下面以高考作文题为例来分析: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材料的观点很明确:“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的确,从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来看,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的确有很多是最有价值的事物。有些事物的价值在当时的社会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之后,才慢慢被人们认同。比如屈原的品格及其作品在当时的社会可谓是明珠蒙尘,但是,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长河中,屈原的价值慢慢被发现,前有司马迁盛赞屈原“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后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出“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这样的诗句。通过盘活这些素材,不难发现,时间的沉淀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尤其对于新的事物来说,人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接受,时间的确在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略的作用。
二、合理怀疑,辩证分析
除了相信并证明材料的合理性,学生还需要有批判与怀疑的能力。
所谓思辨性,至少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不盲从、不轻信;
二是对话意识,兼听则明。
思辨性写作中的理性思辨不仅要求追求合理性,更要保持开放性。我们在对材料观点保持理性相信之余,还要学会用多元化思维进行辩证分析,对自己的判断和论证进行合理怀疑。而怎么证明自己的怀疑的合理性,这就是孙绍振老师所说的第二步“选择与论题相反的素材”,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反面解析。
还是以上面的高考作文题为例,对于材料中的观点:“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我们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见解或疑问:时间沉淀真的是认识事物价值的唯一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吗?我们可以盘活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的素材,《阿Q正传》在1921年12月的《晨报副刊》上开始连载,一经连载,就收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了批判国民性的力作。由此可见,对于认识事物的价值来说,时间的沉淀既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如果盲目相信材料中的观点,那就很有可能陷入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之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