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中的二元思辨如何展开?
高考作文中的二元思辨如何展开?
何为二元?
指两个关键词。这两个关键词存在一定的联系。
何为思辨?
这个词来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这种思辨能力一般体现为语法与逻辑能力,暨通过阅读作文题,发现其材料(有时也会是任务区)的内在语法结构或是逻辑关系,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作文题对二元思辨的侧重点。
以2023高考全国甲卷真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区: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可以这样解读:
1、关键词:人、技术、时间(掌控时间、时间的仆人)
2、题干展现出的三种逻辑关系。
第一是因果关系,“技术发展”作为原因,出现了两种可能的结果,这是整篇文章大的立论基础,技术成为影响人与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第二是并列关系,“更好地掌控时间”和“成了时间的仆人”是并列的两种可能结果,我们思考的焦点就应该落在:什么样的选择会走向前者,什么样的选择会走向后者,两种选择之间的差异何在?
第三是转折关系,只要抓住材料中的"但”就会知道,出题人引导的重点在后半句,我们应该重点思考:人怎样才算因技术成了“时间的仆人”?人为什么会因技术成了“时间的仆人”?人要如何避免因技术成为“时间的仆人”。换言之,“怎样利用技术做时间的主人,而不是仆人。”
而这,才是作文的重点,审题立意的核心。
再以2023高考全国乙卷真题为例: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从材料区中发现语法与逻辑:
材料一,告诉考生,不要这样做。(我们权且这样理解,不要A)材料二,告诉考生,你应该这样做(我们权且这样理解,应该B)出题人的重点,应该也是在材料二,暨应该B。
如此,作文的重点,审题立意的核心:为什么应该是B,怎样应该是B。简言之,为什么要共赢,怎样共赢。
本作文题的两个材料,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和谐发展与共赢的关系,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第一则材料两则材料既对列并举,又构成对话关系。材料一告诉我们不应怎么做,材料二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及结果。
从两则材料关系来看,材料一显然为材料二作铺垫的,所以写作立意要落在第二句话上。所以,立意的基本方向是:只有助人或合作,才能实现“春满园”。(具体的表述,可以各尽其妙!)
标题如何拟?
技巧:尽量把关键词嵌入标题中,能揭示二者的关系最佳。
开头如何写?
技巧:可概述材料或联想相关生活现象,但首段结尾处一定要亮明观点,揭示二者关系。
可使用以下模式:
联系生活式+句子对称式
天地博大,万物繁杂。当我们在“内卷”“躺平”的时代中飘忽不定,切不可忘记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谆谆告诫;当我们不断被周围的声音否定诋毁,不妨听听“恢弘志士之气,不以妄自菲薄”的提醒――是的,自省的人生,前程似锦;自信的人生,展翅长空。
名言引入式+概述材料式联系课本式+四字铺排式
思辨作文五种结构模式
思辨作文五种结构模式(A+B+AB式;A+A+B式;B+B+A式),语文贵在积累与应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学习,坚持不懈。
01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就是对于话题要有深入挖掘的能力,做到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思深考从而达到思维的深度。所谓辨析,就是对于话题要多角度辨析,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析,有此及彼,推陈出新,达到思维的广度。
高考思辨类话题从2020年正式起步。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二元关系思辩:“距离与联系”,标准的关系型作文,以疫情为背景,思考“距离” “联系”两者间深层关联。
2021年全线开花。2021年全国高考,有8套试题,其中有7套作文呈现出关系型思辨性作文。全国甲试卷“有为与可为”,全国乙卷的“修身、矫思、立义”,全国新高考1卷“强与弱”,全国新高考Ⅱ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浙江卷“取与舍”,大多为二元思辨类作文。
2022年变得更复杂起来。2022高考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2022全国新高考丨卷的“本手、妙手、俗手”,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的“选择・创造・未来”,2022高考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全国卷四套作文命题,大多呈现三元关系,注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023年亦是如此。
所以全国卷高考作文,对考生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因此在作文复习备考中,务必重视二元及多元关系型的作文训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