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人民日报》时评高手的秘诀:立意精准+标题吸睛+论据有力+论证多样
揭秘《人民日报》时评高手的秘诀:立意精准+标题吸睛+论据有力+论证多样
1.学立意
文章合为事而作,须言之有物,须有灵魂,当对读者有所启发。高中生置身于网络时代,信息瞬间触达,在 写作训练中应该着重培养有内涵的思维意识。来看看人民日报那些具有启迪意义的立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仍然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催化公共文明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文明传承断档了吗?》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
――《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
――《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不要总让“个体”与“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总将对“全局”的考量,放在“个体”的对立面上。标签无限盛行时,理性容易枯萎;思维陷入绝对时,真理即成谬误。
――《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有时候,我们的确感到被问题“追着走”、“推着走”。这可以理解,转型期中国问题一大堆,公众和舆论更加敏感,未来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满挑战。但也要看到,正是在对问题的不断突围中,国家社会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更多回旋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
一个理想的社会之中,读书和做网红,不该是互相对立的选择。好好读书也能够成为“网红”,而网红也崇尚“读书”,这才是值得追求的正常现象。
――《“读书不行大不了将来做网红”才是最大的误读》
2.学拟标题
《人民日报》标题为《莫让青春染暮气》的时评在2018年风靡校园,同学们纷纷效仿,《莫使青春凋朱颜》《莫令青春长咨嗟》等标题演化而来;《不要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人民日报》的标题简洁凝练、准确鲜明,更是深刻有力量!
1、动宾短语式
《养一身浩然之气》《激扬时代的好声音》
《聆听中国真实的心跳》《放开“思维缰绳”》
《守护技术创新的初心》《做守望民族精种的代言人》
《走出“生活在别处”的困境》
《铸就文质彬彬的礼乐中国》《做好自主招生加减法》
《呵护孩子的童年时光》《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
《点亮国宝回家之路》
2、“用”“以”字短语
《用好作风凝聚正能量 》《用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
《用法治中国凝聚复兴力量》《用规则文明突破“关系藩篱'》
《用司法之手护好未成年人》
《以德z后方流长》《以创新思维增活力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
《以翰墨书香养浩然之气》《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以规则意识保护知识产权》
3、用“莫”“不”“别”表达否定态度
《莫让浮躁浸染文化“琅琊榜”》
《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别让权力成为亲情之痛》《别让谣言污染了 “朋友”》
《别让“斗富心态”消解了幸福》
4、用“让”字表明肯定态度
《让理智战胜贪欲》《让榜样之光照亮前路》
《让创新激荡发展的春潮》
《让陪伴成为孩子心底的阳光》
《让城市更有“温度”》
《让社会正气生生不息》
《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
《让“互联互通”点亮每颗心灵》
5、直接表明观点
《“平衡”是一种大智慧》
《清廉是对家人的最好馈赠》
《“和”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
《面对诱惑定住心神》
《 翻拍经典,更要创造经典》《清白家风不染尘》
《风雨悬停彰显英雄本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