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T8联考作文模拟题审题立意、范文及人民日报时评
2025高考T8联考作文范文6篇+2篇人民日报时评
原题重现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以上含有“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分析
四个句子,都提到了“止”,但每一句的含义却不同。下面先来分别理解一下各句中“止”的不同含义。
以下是对各句中“止”字意思的解释:
1.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止”的意思:这里的“止”有“停止、止境”的意思,即在有所作为时要考虑知道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
2.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
“止”的意思:第一个“止”是“停下来、中止”的意思;第二个“止”是“自己主动停止”的意思。整句话是说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3.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
“止”的意思:“止”在这里是“达到、处于”的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达到最高的善。
4.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止”的意思:“止”是“停止、辞职、退下”的意思,意即能够施展自己才能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写作启示
这是一道多则名言类材料作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研习任务明确提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要认真理解并体会古代典籍中的经典语句。本题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经典语句,希望学生围绕“止”探讨其哲理情思,论述其在当今社会的 价值,领悟其对青少年的现实意义。
材料中的第一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出自《谏太宗十思疏》,这是学生必背篇目中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如果能想起它的上一句“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语境,这里的“止”是告诉我们面对诱惑时能理智应对,可以联想到当代社会怎样面对安逸、懒散、物质享受等现实诱惑。
第二句“譬如为山,未成一讲的是不要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止,吾止也”篑,而自己要承担因为“止”造成的后果,前一句讲的是“知止”,这一句讲的是“不止”,二者也可以结合起来加以辩证思考,探讨新时代的青年何时“止”何时“不止”的问题。
第三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的本义是,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句话是对君子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学无止境,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亦无止境,学生可以结合现代社会谈修身正心的重要意义。
第四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出自《季氏将伐额臾》,意思是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可担任官职,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应罢官免职,也就是在其位谋其职的意思,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谈谈各司其职以及自己对人生规划的想法。
参考立意
①“止”与“不止”;
②学无止境,德亦无止境;
③“止损”的智慧;
④“止”中乾坤大;
⑤勇往直前,奋斗不止;等等。
优秀标题
《知止而行,把握分寸》
《自我约束,追求至善》
《量力而行,适时而止》
《学无境,德无垠》
《止若山岳,不止如川流》
《不止于学,无尽于德》
《止是智慧的沉淀,不止是灵魂的飞扬》
《学之涯,德之远》
《于止处觅心安,于不止中寻梦远》
《学海无涯,德路无尽》
《止为成长之锚,不止是逐梦之帆》
《逐学不止,修德不停》
《奋学无终,进德无歇》
《青春路上,止与不止的交响》
《学无尽头书海阔,德无边际品行
《学涯止境待破,进取不止方兴高》
《人生驿站:止的休憩与不止的奔赴》
《学无止境展风华,德无止境铸品
《止与不止,勾勒人生的经纬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