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多元思辨类作文审题指导、经典作文题及优秀范文
新高考多元思辨类作文审题指导、经典作文题及优秀范文
一、多元思辨作文审题立意
审题是立意的前提,是对命题材料内涵的挖掘,对材料背后引导语的领会,对作文写作要求的理解;是审清命题材料的层次、关系、内涵、性质、情感、意图、褒贬,审清引导语对对象、情境、表现形式等层面的界定,审清写作要求对主题、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的规定。立意是审题的结果,是作文题目要求之下所要明确的看法和态度,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一)概念解读: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材料往往是具有“争议性”的,这里的“争议性”就是指站在哪个角度看都有一定的道理,"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如新与旧,得与失,拙与巧等等。
审题时,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准确立意。
(二)高考真题分析
2020・新I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以疫情为背景,思考“距离“联系”两者间深层关联。
2020・全国I卷:在齐桓公、管仲和绝叔牙三人的对比分析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位来写,对比分析是多层关系主体的思考
2020年正式起步:2020年教育部命制的这两道作文题目,掀起了高考思辨作文热潮。
2021・新I卷:体育之强弱
2021・新II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
2021・甲卷:可为与有为
2021・乙卷:修身、矫思、立义
2021,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
2021,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
2021・浙江卷:取与舍
2021年全面开花,4套为二元思辩,3套为三元思辩,材料引出的论题中有二元或三元关系。二元和三元之间以存在着一定逻辑关系;且论题都有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2022・新I卷:本手、妙手、俗手
2022・新II卷:选择、创造、未来
2022・甲卷:移用、化用、独创
2022・乙卷:跨越、再跨越
2022・上海卷:发问与结论
2022年思辩变复杂,审题要求都提高一个层次,更侧重对三元关系思辨的考查。随着话题内容在广度上的拓展,多元解读,思辨能力极为关键。
回顾三年新高考作文之路,会发现新高考作文思辩风向非常明显,新高考作文命题二元关系或三元关系,或明显或隐秘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像一根红线贯穿其间,而且审题难度在加大。这也体现了国家对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高度重视。
(三)多元关系分类:
多元关系(即关键词或主要写作对象之间的关系)一般有:
1.依存关系。如:
2021年甲卷“可为与有为”,
“学与问”――“不能问者,学必不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
“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2.主次关系。如“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3.取舍/选择关系。如:
2022.02梅州市一检“其实我们涉身处世,常面临两条路径,一是抵抗力小的,一是抵抗力大的”
4.因果关系。如
2022年Ⅱ卷“选择、创造、未来”
5.发展/递进关系。如:
2022.03广东省一模“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本手、妙手、俗手”
2022年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
2022年乙卷“跨越,再跨越”
2021高考全国乙卷:“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
6.转化关系。如:
2021年新I 卷“体育之强弱”
7.对立统一关系。如:
2022.08金太阳联考“坚冰型与清水型人格”
2022.10五华县一检“敬畏与无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