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选材、构思及范文:目见耳闻

share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选材+构思+范文


    一、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这种探索结果也就是前人经验的总结。目前,人们主要通过书本、互联网和数据库等多种载体学习有关宇宙万物的知识。而苏轼在《石钟山记》里发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感慨。那么,获取知识的路径一定也是“目见耳闻”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立意
    1. 精准剖析题目内涵:
    “目见耳闻”:这代表着通过亲身的观察和聆听去获取知识,强调的是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从而对事物形成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例如,科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实验观察来获取关于自然现象的第一手资料;历史学家通过走访古迹、采访当事人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这种方式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事物的本质,为知识的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夯根基”:说明“目见耳闻”是构建知识大厦的基石。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我们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更准确的把握,使知识在我们的认知体系中扎根稳固。就像建筑高楼,根基打得越深越牢,楼才能建得越高越稳。
    “多元求知”:指的是除了“目见耳闻”这种直接方式外,还通过书本、互联网、数据库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这些渠道汇聚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拓宽知识面,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启新程”:表明多元求知能为我们开启新的征程,帮助我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探索未知,创新发展。它让我们能够突破自身直接经验的局限,激发新的思考和创意,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2. 多元立意示例:   
    强调“目见耳闻”的不可或缺性:以科学研究为例,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源于科学家们的亲身观察和实践。如伽利略通过亲自观察天体运行,打破了传统的天文观念;达尔文通过环球航行,实地观察生物的多样性,提出了进化论。可以论述在学习和探索中,我们不能仅仅依赖间接知识,必须要有自己的“目见耳闻”,去验证、去发现,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突出多元求知的重要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知识都进行“目见耳闻”,此时多元求知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阅读书籍,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借助互联网,我们能实时获取全球最新的资讯和研究成果。强调善于利用多元渠道求知,能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海量的知识,开阔视野,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辩证看待两者关系:既阐述“目见耳闻”为知识积累提供了直接的、真实的体验,是知识大厦的根基;又说明多元求知能让我们快速汲取前人的智慧,丰富知识储备,拓展思维边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将“目见耳闻”与多元求知有机结合起来,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不断开启新的求知旅程,推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三、选材构思
    1. 科学领域选材:
    “目见耳闻”的实例:“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他亲自观察各种材料在通电后的表现,聆听灯丝燃烧时发出的细微声音,通过‘目见耳闻’不断调整实验方案。最终,经过上千次的尝试,他找到了适合作为灯丝的钨丝,成功发明了电灯,为人类带来了光明。这个过程中,爱迪生的亲身观察和实践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目见耳闻’为他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元求知的实例:“现代天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多元求知。天文学家们不仅通过望远镜等设备进行实地观测,‘目见耳闻’宇宙中的天体现象;还借助互联网和数据库,获取全球各地天文台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与其他科学家进行远程交流和合作。这些多元的求知方式,让天文学家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拓展对宇宙的认知,开启了探索宇宙奥秘的新征程。”   
    2. 历史文化领域选材:
    “目见耳闻”的实例:“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亲自游历各地,考察历史遗迹,采访当地百姓,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在游历中亲眼目睹了许多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亲耳聆听了民间流传的故事和传说。这些‘目见耳闻’的经历,让他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史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素材,使这部伟大的史书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多元求知的实例:“在研究古代文化时,学者们除了实地考察古迹、遗址,还会通过阅读大量的古籍文献,从书本中获取前人对历史文化的记载和研究。同时,利用互联网资源,参与学术论坛和交流活动,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这种多元求知的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演变,为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做出贡献。”
    3. 个人成长领域选材:
    “目见耳闻”的实例:“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无论看了多少教学视频,听了多少别人的经验之谈,都觉得难以掌握平衡。直到自己亲自骑上自行车,在一次次的摔倒和尝试中,用眼睛观察车身的倾斜角度,用耳朵聆听车轮转动的声音,逐渐找到了平衡的感觉,最终学会了骑车。这次‘目见耳闻’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实践对于知识掌握的重要性,为我今后面对新的挑战积累了信心和经验。”
    多元求知的实例:“进入高中后,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业任务和激烈的竞争,我意识到仅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远远不够。于是,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学科相关的书籍,拓宽知识面;通过互联网搜索学习资料,观看在线课程,向名师请教。这些多元的求知方式,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畅游,开启了学习的新征程,成绩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写作方法指导
    1. 举例论证,增强说服力:在论述过程中,要选取丰富、典型的事例来支撑观点。例如在阐述“目见耳闻”的重要性时,可以列举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瓦特观察水壶盖被蒸汽顶起发明蒸汽机等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在论述多元求知的意义时,可以提及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获取知识、科学家通过国际合作共享研究成果等事例。通过具体的事例,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 对比论证,突出观点:可以将“目见耳闻”与单纯依赖间接知识的方式进行对比。比如,对比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仅仅从书本上了解社会现象的不同收获;对比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历史和仅凭历史文献进行研究的差异。通过对比,突出“目见耳闻”与多元求知相结合的优势,使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
    3. 引用论证,增添文采:适当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能为文章增添文采,增强感染力。例如,引用苏轼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强调“目见耳闻”的重要性;引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阐述多元求知能为知识的积累注入新的活力。这些引用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容,还能提升文章的文化底蕴。
    五、结构安排指导
    1. 开头:巧妙引入,点明主题:
    引用式开头:“苏轼曾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时常思考获取知识的最佳路径。‘目见耳闻’如坚实的基石,为我们的认知打下基础;多元求知则似扬起的风帆,引领我们开启新的征程。‘目见耳闻夯根基,多元求知启新程’,这是我们在求知路上应秉持的理念。”通过引用苏轼的名言,引出关于获取知识路径的思考,进而点明文章主题。
    设问式开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然而,面对海量的知识,我们是该一味依赖书本、互联网,还是亲身去‘目见耳闻’?答案或许并非非此即彼。‘目见耳闻’与多元求知,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助力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前行,‘目见耳闻夯根基,多元求知启新程’,这无疑是我们应有的选择。”以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