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部分真题及参*(文字版)

share

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部分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放牛记(节选)
    徐则臣
    我现在就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来了这种生活。能想起来的就是一个囫囵的感觉。比如,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他们身上有一种野的东西,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身上被家人强加了众多的文明和规矩。我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不喜欢这些。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权,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我想当个野孩子,但是我既没有马也没有牛,没有牛马就没理由一个人往野地里跑,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草料我们不缺,每年草都烧不完;切草的铡刀也有,生产队分单干那年我替家抓阄,抓到的就是一把侧刀。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厉,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登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圆形的锯片发出陡峭的寒光,如此之大,过去一直困感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这样的电锯足可以把无穷粗无穷长的木头都给切开。之前我总为大树担心,为木匠担心,那么粗的木头该如何才能锯成薄板啊。
    那头牛离铅木厂不远。那个人家的屋子也很大,两头牛站在屋子的阴影里。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憋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绳递给我们,对着肉滚滚的牛屁股拍了一巴掌,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现在我们成了它的主人。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但缰绳在我父亲手里,回不了头,只好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父亲提前给它盖好了牛棚,置了新铸的钢筋水泥牛槽。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只能偶尔抓抓父亲手边的缓绳头,偶尔偷袭似的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人。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驯服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用声音和指挥缰绳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本的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股是要拉屎还是撒尿。当然,这对我参说是制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能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条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一抖一抖的,活像巨大的全鱼肋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会觉得是坐在一个跳动的地球仪上,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拍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水牛极少有如此激烈的行为。我家养过的儿头牛中,最激烈者就是第一头,也只有一次,那会儿它别来我家不久。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别的放牛伙伴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课本或者小说,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项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坐忘尘蹋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在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惬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6.父亲买牛是因为“我”比较软弱,为了培养“我”的性格。(错误)
    7、作者在描写锯木厂段落他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作者在描写自已读武侠小说的场景中,故意用阴森的环境来村托读书的惬意。
    8、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9、文末面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