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名校高三模拟预测作文题及范文:月夜孤影,江山留名――谈“立功”与“隐逸”

share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月夜孤影,江山留名――谈“立功”与“隐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II中提到,积极入世的范仲淹也对主张隐逸的严子陵大加称颂,认为“立功与隐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面,这两面常常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而两面各偏于一面,也无不可。
    对于“立功”与“隐逸”,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审题:
    本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语言文字运用II的材料,第二部分是作文要求。两部分材料以分号隔开,但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材料一重点讲述了范仲淹对“立功与隐逸”的看法,即“两面常常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材料二则从“四面”的角度对上述观点进行补充论证。因此,材料一、二的观点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在审题时,应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理解。
    立意:
    本作文题的立意关键是理解并把握材料一对“立功与隐逸”的看法,即“两面常常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围绕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立意:
    支持材料一的立场,认为“立功与隐逸”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
    反驳材料一的立场,认为“立功与隐逸”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
    对材料一的立场进行辩证分析,认为“立功与隐逸”在一个人身上的共存是有条件的。
    拓展思考,探讨在当今社会,“立功与隐逸”如何平衡,以及如何实现个人的价值与社会责任。
    素材:
    支持立场:鲁迅先生曾说:“人生的路上,真正的幸福是追求真理,真正的英雄是追求真理的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既能立功于社会,又能隐逸于内心,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反驳立场:古语有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需要在“立功与隐逸”之间做出选择。一个人若追求功名利禄,便难以隐逸于江湖;反之,若追求隐逸,则可能失去在世俗世界立功的机会。
    辩证立场:陶渊明是一位既能立功又能隐逸的典型代表。他在仕途中取得了了一定的成就,但最终选择归隐田园,追求内心的宁静。他在诗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句话表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一个人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立功与隐逸之道。
    拓展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借鉴陶渊明的经验,追求“立功与隐逸”的平衡。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关注内心的修养,以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佳作赏析】:隐与显:知识分子的两面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既有着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的理想,又有着归隐山林、修身养性的情怀。范仲淹曾对主张隐逸的严子陵大加称颂,认为“立功与隐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面,这两面常常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而两面各偏于一面,也无不可。这无疑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复杂性格的深刻描绘,既显露出他们的矛盾,也彰显出他们的独特。
    知识分子,作为一群掌握知识、拥有文化的人,他们对于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使他们在面对现实时,总是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立功”。古代的杜甫,现代的鲁迅,都是这样的典型代表。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担当。鲁迅则更是以锐利的笔触,揭示社会的黑暗,呼唤民众觉醒,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都是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然而,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又有着对于自由、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他们希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这就是所谓的“隐逸”。陶渊明就是这样的典型。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达了他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于自然的热爱。他最终选择归隐山林,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知识分子这两面性的矛盾,实际上反映的是他们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既有对于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又有对于自由和宁静的向往。这种矛盾,使他们痛苦,也使他们伟大。因为他们始终在寻找平衡,在追求人生的真谛。
    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这种两面性仍然存在。他们在积极入世的同时,也在寻找心灵的宁静。他们既有对于社会的深深忧虑,又有对于生活的热爱。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追求自己内心的满足。
    总之,知识分子的两面性,是他们性格的独特之处,也是他们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他们既有立功的担当,又有隐逸的情怀。这种矛盾,使他们痛苦,也使他们伟大。正如范仲淹所说:“两面各偏于一面,也无不可。”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魅力所在,也是他们对于人生的独特理解。

[1]  


Q:文档中提到的高考作文主题是什么?
A:“立功”与“隐逸”。
Q:中国知识分子的魅力体现在哪里?
A:在于他们对“立功”与“隐逸”的独特理解。
Q:文档是关于什么的佳作赏析?
A:2024 年高考作文“立功”与“隐逸”主题的佳作赏析。
Q:“立功”和“隐逸”可以同时存在吗?
A:文档暗示可以同时存在,但未明确给出肯定答案。
Q:有哪些例子能说明“立功”与“隐逸”可以同时存在?
A:文档未给出具体例子,需自行思考或查找其他资料。
Q:如果反驳“立功”与“隐逸”同时存在,理由是什么?
A:文档未提及反驳理由,需自行分析。
Q:文档中提到的主题适合哪些类型的作文题目?
A:高考议论文、话题作文等。
Q:如何在作文中体现“立功”与“隐逸”?
A:可以通过举例、分析人物等方式体现。
Q:现代社会知识分子有类似“立功”与“隐逸”的两面性吗?
A:文档未明确提及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情况。
Q:文档中的内容对高考考生有哪些启示?
A:引导考生思考人生的不同选择和价值追求。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