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浅谈“三通”视域下纵向梳理高考通史知识的策略
历史 |浅谈“三通”视域下纵向梳理高考通史知识的策略
作者小传
唐守宝,刘静,安徽省含山县第三中学。
本文已刊载于《教学考试》杂志(高考历史)2024年第3期。
相较于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选择性必修》教材以专题为线索呈现的多为陌生化、“边缘化”、碎片化的内容。由于高二阶段新授课进度过快,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能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且,《选择性必修》教材的知识在高考中占有较大比重,所以,一线教师还需要在冲刺备考阶段高度重视《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复习,将“三通”策略落到实处,以实现提质增效。
通“史”――关联不同教材的内容
《纲要》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二者从不同层面展现出了从古至今的中外历史。针对同一事件,教材表述不尽相同,各有侧重点。贯通不同教材的内容,可以“互通有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深化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或者现象的理解。历年部分高考试题也有体现,它们突破教材束缚,将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考查。
例1.(2023・天津卷・8)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运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这属于《选择性必修1》的知识。但是,要想解答好本题,还要紧扣《纲要》所学知识。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共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转变为体现人民民主的人民代表会议制,故选A项。
由此可见,串联不同教材的内容是高考冲刺阶段备考复习的关键举措。以《选择性必修1》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例,本课主要陈述了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材以时间为轴,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等几个阶段呈现出了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并且也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后等数个阶段叙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学生需要了解以上成就,但不能局限于此。教师要帮学生打开视角,将《纲要》和《选择性必修》的内容贯通起来。具体到本课,在梳理完基本进程和显著成就后,可以提问学生其变化的背景或原因。此处,学生需要依托《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部分内容。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治建设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等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后的法治建设与“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密不可分。
(预测题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如国家经济建设总路线)为重点,也涵盖了性别平等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内容。材料说明,当时的扫盲运动( )
A.体现了民众对国际形势的关注
B.有助于塑造时代需要的新文化
C.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要
D.大幅提升了农村人口文化素质
【命题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关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核心价值”便包含在“四层”之内。本题以核心价值为引领,所考查的内容涉及《选择性必修1》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纲要》(上)的新中国发展史。“意识形态”“国家经济建设总路线”等内容反映出新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变迁、民族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当时的扫盲运动将这些作为教育内容,有助于塑造时代需要的社会新风,B项正确;“国际形势”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材料内容不仅涉及经济建设,C项错误;“大幅”一词表述夸大了当时扫盲运动的影响,D项错误。
通“事”――依托有关学科的阐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写道:“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选择性必修教材内容庞杂,涵盖了很多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新知识。据统计,政治学、经济学、科学、医学等学科知识在三本选择性必修教材中都有体现。从学科角度来看,它们又不完全归属于历史学科,学生难以理解其名词概念,从而影响到了答题的正确性。所以,教师还需要在冲刺阶段引入相关学科的专业术语来加以解读,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内涵。
例2.(2023・福建卷・3)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本题考查货币、信贷与商业契约的相关知识。吐鲁番出土的质库账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说明当时存在大量的借贷现象,这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故选B项。笔者发现部分学生错选了C项,究其原因,他们并不理解“汇兑”一词的含义。《选择性必修2》教材第7课有多处提及该词,但并没有解释其概念。查阅资料,汇兑是指汇款人委托银行将其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材料所反映的是借贷现象,汇兑业务与此无关,可以排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