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年高考语文默写题汇总及命题规律、高频考点分析
名句默写:近4年高考语文默写题汇总,命题规律+高频考点一网打尽
01
【2024全国甲】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蕴含着自然理趣。
(2)小慧为朋友家的农家乐餐厅写宣传横幅,直接使用了陆游《游山西村》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朋友看了觉得很贴切。
(3)行至群山深处,见到一挂瀑布飞泻而下,水石激荡,轰鸣作响。于老师回头对学生们说:“这不就是古诗中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嘛!”
【答案】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02
【2024新课标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2)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
(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借汉喻唐,以古方今。
【参*】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3)示例一: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示例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示例三: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示例四: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考查目标】
本题设计意在引导考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在正确理解古诗文名篇名句的基础上,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试题将具体的名篇名句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如课堂育人、乡村文旅)中呈现,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筛选分类、比较概括、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体现经典诗句积累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旨在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试题主要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和“思维发展与提升”进行考查。
【试题分析】
第(1)题题干表述精准确切,除提示篇名外,还设置了具体运用这两句诗的生活情境――老师在作文课上引导学生,具体内容是“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就使答案具有唯一性。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两句称赞《离骚》列举事例浅近,而传达意蕴深远,也是后世写文章的重要准则。试题从学生语文学习实际出发,将需要默写的文句置于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作答,指导学生写作实践。
第(2)题要求默写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两句。该诗侧重陶渊明归隐后对现实生活情形的客观描写,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试题选取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两句作为考点。题干除提示诗句的作者、篇名外,还设置了具体运用这两句诗的生活情境――乡村民宿“爱陶居”,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题干的限制使答案具有唯一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名句很多,但写到房屋周围栽种多种树木的诗句,只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描写诗人归隐后的居住环境,屋后榆柳成荫,堂前桃李罗列。这两句诗突出眼前实景,不仅形象,而且典型,深为后人叹赏。试题将具体的名篇名句置于特定的乡村文旅情境中呈现,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并提炼出问题,鼓励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经典诗句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彰显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第(3)题既有开放性,也有限定性。题干中设置的情境有“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但并未限定诗句的作者和篇名,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的诗词积累,填写符合要求的唐代诗句。题目引导考生体味唐诗中“借汉喻唐”的传统。参*的示例一来自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两句。该诗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该篇也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其他几个示例都出自推荐篇目之外。在四个示例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也可得分。
【试题亮点】
本题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考查考生对经典诗文的积累,落实核心素养,加强教学内容与学习生活的紧密联系。试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善于向古人学习,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中自觉积累并灵活化用名篇名句,使学生深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理解、认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鼓励学生从经典诗文名句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了解基本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文学创作规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找到规律、得出结论。
[1]